为什么说诸葛亮不是一个军事家?

2025-05-23 06:55:5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诸葛亮打仗,总是忽视实际效果,有的战役看似胜利了,实际上是在赔本赚吆喝。诸葛亮在进攻曹魏时,没有什么具体的绩效目标。大概也就是能打就打,打不了就撤。长年累月地出兵却总是无功而返,诸葛亮却不进行反思,还是一味死命进攻。第一次伐魏时,诸葛亮手中重要关口街亭失守,于是不得不退回汉中,顺便把魏地三城的军民赶到蜀国,以作为北伐失利的补偿。蜀国本来就人多地少,这样无疑会加剧蜀地人民的生活负担。但诸葛亮却把掠走敌国群众作为他的绩效,说明他的绩效观是非常荒唐的。

  两军交战,对于主动进攻的一方来说,只要你没能攻破对方,即便看起来你把对方打得如何狼狈,也不代表你是胜利的一方。诸葛亮可能并没有这样的绩效意识,他长途跋涉,去远征曹魏,其耗费的军力自然要远远多于以逸待劳的魏军。可是诸葛亮却乐此不疲地发动着这样没有实际效果的战争。所以,最后的胜利肯定不会属于诸葛亮。
  诸葛亮的根据地主要建立在大城市,如成都、荆州等地。但诸葛亮对根据地的建设是缺乏力度的。拿荆州来说,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把荆州看作是重要的根据地。后来诸葛亮得到荆州后,并没有依据这个根据地不断向外扩充实力,而是把关羽一个人留在荆州进行防守,简单地交待了关羽“东和孙吴,北拒曹操”八个字。在诸葛亮的八字方针下,关羽只是消极防守,并没有在无强敌来临的时候积极扩张根据地。而当孙曹两家联手进攻荆州时,关羽却听从诸葛亮的命令去贸然出击,攻打樊城,结果樊城未得,荆州倒失。

  汉中根据地是诸葛亮发动北伐的根据地。诸葛亮也曾通过“七擒孟获”征服了南方的少数民族,加强了根据地的稳固性。但在经激烈的三国角逐中,区区这一个根据地,用来防守还勉强还以维持,要想用它来包打天下则是远远不够的。在荆州失手以后,诸葛亮没有再发展其他的根据地,只是一味依靠汉中根据地发动战争,根本无法起到联动效果和规模优势。

回答2:

谁说诸葛亮不是军事家了?诸葛在军事方面可以说是战术有余而战略不足,但并不能否认其在军事方面的造就,和天赋能力。而他在战略方面的不足则有很大一方面是由于刘备的妄自出兵打破了他制定的战略计划和刘备的托孤的影响。刘备说的阿斗若有不足,先生可取而代之。是非常阴险的,因为在古代,不管你是不是真有主子的命令,你取代了他的后代就必定会有人反你,而且诸葛并不是有大野心的人,因为了刘备的一句话,他就只能成为刘家的人,只能愚忠了。(只要是古代的大士子基本上逃不出这个大圈)
诸葛亮不听魏延的,是因为他知道魏延素有反骨,奇袭长安是条好计谋,但是可惜这计是魏延出的,如果是姜维出的则诸葛还有实施的可能。因为如果计划成功,你诸葛搞不定祁山,魏延方而搞定了长安。诸葛会给一个素有反骨的人,这么大一份战功吗?还有便是,一位有大败亦有大胜的将军终究不如一名没有打过大胜战也鲜有败绩的将军(非常时期例外)
当然,三国演义的故事有很多是不真实的,诸葛这么有名在于三国的故事有名(媒体效应)真正的三国是三国志,三国演义只是从三国志上发展而来的带些神话色彩的小说。
诸葛其实是个全才,他在政治,发明,天文,地理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像赤壁中说的什么都略懂一点。因此只能说诸葛是个不仅是个军事家,而且还是很多家,但是他的真实本事则没有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么大了。

回答3:

当然,处在那样一个改朝换代的战乱年代,是否为军事家,主要还要看他的军事实践,即是否有过统兵打仗的经历以及他的战绩。谈及此处,我不由得要先发一段议论:
自从极亲曹操(其实,这种所谓的“亲”也未必是真的“亲”,其目的也不外为了能引人瞩目而故作惊人之语)的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CCTV-10的“百家讲坛”中狂吹了贾诩、郭嘉后,这两个人的所谓军事才能就被众多“易粉”和一些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听讲者捧上了天,这真是一个极为荒唐极为可笑的现象。我不否认他们的确是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在许多关键场合、关键问题上给曹操谋划过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策,然而,既没有姓孙武那样举世公认的军事理论著述、又没有统领过军队、亲临疆场指挥打仗的人,居然就成了“军事奇才”,这岂非咄咄怪事!袁绍阵营中的田丰、沮授甚至吕布手下的陈宫,他们遇事为其主做的分析、提出的建议也都准确、很好,但无奈袁绍、吕布均非明主,所以这几个谋臣的才能被后人忽略了。其实,除了未能选择明主外,他们哪一点比贾诩、郭嘉差!郭嘉的确给曹操出了不少的好主意,但并不是曹操的每次胜利都源于郭嘉的计谋:比如,官渡之战,当与袁绍陷入相持时,曹操有心退兵,是荀彧而不是郭嘉阻止了他。更何况,即使郭嘉在,曹操也不是没打过败仗,比如濮阳败给吕布、宛城败给张绣、征刘表张绣中贾诩之计等等,易中天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呢?贾诩也一样,曹操征宛城破张绣,贾诩除了献投降计外,别无良策;张绣叛曹后依附刘表,曹操前往征伐,又大破之,贾诩同样束手无策。曹操因袁绍袭许都而撤兵,此时的贾诩灵感来了,这便有了“贾文和料敌决胜”(对此,《三国演义》的描写和《三国志》基本相同)。易中天为什么只提他后面的“料敌决胜”却避而不谈他前面的无计可施呢?郭嘉也好、贾诩也好,有主意他们就可以向曹操献计献策,没有主意他们就可以缄口不言,自有他人出谋划策,何况曹操本人也是足智多谋。诸葛亮则不同,刘备大事小情都要问计于诸葛亮,而诸葛亮则须每求必应。孰优孰劣,还不一目了然吗?马谡给诸葛亮出的主意也是百发百中,如果他没有后来的守街亭,是不是也可称为“天生的军事奇才、其军事能力超过诸葛亮”?如果仅仅出谋划策纸上谈兵就可算军事奇才,那赵括可称“天下第一军事奇才”了。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尚不被称为军事家,也没有人称其为“军事奇才”。贾、郭被称之为“军事奇才”,实在是“军事奇谈”。陈寿在《三国志*庞统法正传》中说:“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庞统与荀彧(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并驾齐驱,法正和程昱、郭嘉相当——连庞统、荀彧都在郭嘉之上呢,更别提贾诩了。

回答4:

当然,处在那样一个改朝换代的战乱年代,是否为军事家,主要还要看他的军事实践,即是否有过统兵打仗的经历以及他的战绩。谈及此处,我不由得要先发一段议论:
自从极亲曹操(其实,这种所谓的“亲”也未必是真的“亲”,其目的也不外为了能引人瞩目而故作惊人之语)的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CCTV-10的“百家讲坛”中狂吹了贾诩、郭嘉后,这两个人的所谓军事才能就被众多“易粉”和一些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听讲者捧上了天,这真是一个极为荒唐极为可笑的现象。我不否认他们的确是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在许多关键场合、关键问题上给曹操谋划过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策,然而,既没有姓孙武那样举世公认的军事理论著述、又没有统领过军队、亲临疆场指挥打仗的人,居然就成了“军事奇才”,这岂非咄咄怪事!袁绍阵营中的田丰、沮授甚至吕布手下的陈宫,他们遇事为其主做的分析、提出的建议也都准确、很好,但无奈袁绍、吕布均非明主,所以这几个谋臣的才能被后人忽略了。其实,除了未能选择明主外,他们哪一点比贾诩、郭嘉差!郭嘉的确给曹操出了不少的好主意,但并不是曹操的每次胜利都源于郭嘉的计谋:比如,官渡之战,当与袁绍陷入相持时,曹操有心退兵,是荀彧而不是郭嘉阻止了他。更何况,即使郭嘉在,曹操也不是没打过败仗,比如濮阳败给吕布、宛城败给张绣、征刘表张绣中贾诩之计等等,易中天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呢?贾诩也一样,曹操征宛城破张绣,贾诩除了献投降计外,别无良策;张绣叛曹后依附刘表,曹操前往征伐,又大破之,贾诩同样束手无策。曹操因袁绍袭许都而撤兵,此时的贾诩灵感来了,这便有了“贾文和料敌决胜”(对此,《三国演义》的描写和《三国志》基本相同)。易中天为什么只提他后面的“料敌决胜”却避而不谈他前面的无计可施呢?郭嘉也好、贾诩也好,有主意他们就可以向曹操献计献策,没有主意他们就可以缄口不言,自有他人出谋划策,何况曹操本人也是足智多谋。诸葛亮则不同,刘备大事小情都要问计于诸葛亮,而诸葛亮则须每求必应。孰优孰劣,还不一目了然吗?马谡给诸葛亮出的主意也是百发百中,如果他没有后来的守街亭,是不是也可称为“天生的军事奇才、其军事能力超过诸葛亮”?如果仅仅出谋划策纸上谈兵就可算军事奇才,那赵括可称“天下第一军事奇才”了。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尚不被称为军事家,也没有人称其为“军事奇才”。贾、郭被称之为“军事奇才”,实在是“军事奇谈”。

回答5:

作为一个军事家,既要有运筹帷幄的能力,还要有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魄力,才能果断的发出正确的指令,而后人了解诸葛亮大多数是通过三国演义,但是三国演义里面有许多被夸张的成分,使人误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百战不殆,几次战斗的失利都赖在别人头上,掩盖了诸葛亮的错误。
我认为诸葛亮算得上一个优秀的军事理论家,论同等条件下实战未必会赢得过周瑜等人。所以他不具备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军事家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