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的环境问题,形成原因,解决对策

2025-05-21 04:18:1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
1.水质状况较差。小清河干流16个控制断面中,仅睦里庄1个控制断面为Ⅲ类,其余马鞍山、五柳闸、还乡店、大码头、鸭旺口、辛丰庄、位桥、孙镇、渡口、浮桥、大肖、石村、三岔、候辛、羊口等15断面均为劣Ⅴ类。
2.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为实现小清河流域的水质目标,小清河流域到2012年COD和氨氮的排放总量需控制在1.41万吨/年和0.06万吨/年,即需要在2002年的基础上分别削减11.86万吨/年和1.27万吨/年,削减率分别为89.3%和95.5%;COD和氨氮的入河总量需控制在1.17万吨/年和0.05万吨/年,即需要在2002年的基础上削减10.08万吨/年和1.08万吨/年,削减率分别为89.6%和95.5%。
3.环境污染难以遏制。污染物入海总量居首位的为COD,约5.2万吨,约占总量的95%;其次为营养盐,约0.2万吨,约占总量的4%;石油类约377吨;重金属约773吨。
二、浸染治理工程
1.污染治理工程
任务要求:城市(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到2012年,根据需要在流域内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26项,新增处理规模为79万立方米/日,可新增COD削减能力7.2万吨/年、氨氮0.4吨/年,需要投资9.9亿元。到2015年底,小清河流域新、扩建2座污水处理厂,形成处理能力8.2万吨/日,污染物削减能力COD8.3万吨/年,氨氮0.5万吨/年。
计划安排:已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计划。小清河流域投资3.1亿元对已建成的14座污水处理厂完善配套污水管网310千米。已建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设施建设计划,小清河流域投资3.25亿元对已建成的14座污水处理厂新增除磷脱氮功能。
2.工业污染源控制工程
任务要求:制定重点流域汇水区鼓励、限制、禁止发展产业名录,在审批项目时,应严格执行名录制度,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工业点源综合整治,实施清洁生产及工业企业再提高工程,关停流域内的“十五”土(小)企业。
计划安排: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禁止一切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禁止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的码头。在除保护区外的流域汇水区,限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轮胎及橡胶加工制造业、化学原药药品制造业、印染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皮革皮毛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煤炭采造业、电镀、发酵制品业(淀粉)、酒精及饮料酒制品业。
工业点源综合治理工程。到2012年底,小清河流域完成55个工业点源综合治理项目,工程投运率不低于90%。2015年底,工程投运率达到100%。
3.面源污染控制工程
任务要求:实施“两减三保”行动计划,即以“减少农药、减少化肥,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为目标,以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为手段,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总量减少”的原则,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到2015年,使小清河流域化学农药、化肥的使用基本做到品种结构合理,利用率明显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区内原有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建设治污设施并达标排放,粪便和污水要实现资源化利用。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坚持“三同时”的原则,不得产生新的污染。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开发农村新能源和有机肥料,实现残留物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实现水产养殖的总量控制,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加强对船舶和航道、码头、船舶制造业的污染控制,完善船舶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理装置,减少入海污染物总量。
4.生态恢复和保护工程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技术标准,通过充实人员、加强培训、购置监测设施设备、完善监测手段,着力建设海洋环保业务工作支撑体系。设置小清河干流断面,对各入河排污口、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污口设置自动监控装置,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和入海排污口监测。实施小清河附近海域污染状况与趋势性监测,开展海洋环境与生态质量状况评价,建立小清河附近海域生态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完善灾害预警能力建设工程,做好海洋灾害评估、赔偿救济。
(1)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
监测断面。考虑调水干线沿线河流、湖库状况以及跨省界、市界河流情况,确定小清河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4个,分别为小清河干流的柴庄闸、辛丰庄、石村和孝妇河的长山桥。
监测项目。流量、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
监测频次。每月监测一次。
(2)重点污染源的监测:为了保证小清河流域内河流水质、湖库水质的逐步改善,必须保证污染源达标排放,因此需对重点污染源实行在线监测。必须同步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对日排废水100吨以上或日排COD30千克或氨氮20千克以上的重点排污企业必须在2012年底前完成在线监测设施的安装运行。
(3)入海排污口监测:监测内容:排污口的地理位置、现场实况照片,污水中的污染物瞬时浓度、瞬时污水流量。
监测时间:全年监测6次,分别在3、5、6、7、9、10月上旬实施。
(4)邻近海域环境监测:
监测内容:水质、沉积物、生物质量、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海域环境实况记录。
采样时间:水质采样应在低潮时进行,沉积物和生物采样时间与水质同步。
5.小清河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计划资金投入800万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海洋经济动物、藻类增殖规模,制定有关规划、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增殖保护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大力开展海洋经济动物恢复性保护芦苇湿地生态治理示范工程,计划在2012年前完成。
6.小清河环境容量研究工程
在对海上污染物和陆源污染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小清河入海口周围海域环境生态资源状况作出综合评价。利用数值模拟技术CECOMSED模型,对小清河N、P、COD等主要污染物因子总量进行模拟,确定莱州湾环境容量。
根据小清河及其周围海域环境容量,提出有关市、县、区向小清河的排放污染物质的指标,为沿小清河市、县、区政府治理小清河及其周边海域提供决策依据。初步探讨污染指标排放配额制度和有偿申请方法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