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天津蓟县独乐寺,也较大佛寺!据文献记载,独乐寺始建于隋唐年间,辽统和二年,即公元984年由蓟州人韩匡嗣主持重建,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最大的阁式木结构建筑之一。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在谈到独乐寺的价值时说:我们说文物三大价值,一个历史价值一个艺术价值一个科学价值。佛教在线7月1日消息 据凤凰网讯:独乐寺位于燕山南麓天津市蓟县城西门内。寺之得名,一说是安禄山在此起兵叛唐,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名;一说是寺西北有独乐水,故名。相传创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由尉迟恭监修,后毁。辽统和二年(984年),秦王耶律奴瓜重建。其后,又多次进行修缮和扩建,特别是在明万历、清顺治、乾隆、光绪时期和1949年后,工程规模都比较大。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寺前曾砌照壁,并在寺侧兴建行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寺内有观世音菩萨的大塑像,故又称“大佛寺”。独乐寺山门和观音阁为辽代建筑,其它都是明、清所建。布局、结构都比较奇特。全寺建筑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西部分别为僧房和行宫,中部是寺庙的主要建筑物,白山门、观音阁、东西配殿等组成,山门与大殿之间,用迥廊相连结。这些都反映出唐、辽时期佛寺建筑布局的特点。
山门建筑在一个代矮的台阶上,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柱身不高,侧角明显;斗拱雄大,布置疏朗,高度约为柱高之半;屋顶为五脊四坡形,古称“四阿大顶”,檐出深远而曲缓,檐角如飞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正脊两端的鸱吻,鱼尾翅转向内,与明、清寺院建筑的大吻龙尾翻转向外不相同,是我国较早的鸱尾实物。南面檐下正中,悬有“独乐寺”扁额,相传是明代严嵩手笔。山门中间是门道,两厢分别是哼、哈二将塑像,威武雄壮;两边山墙上都有彩画,华而不俗。
主体建筑观音阁,是一座三层木结构的楼阁;因为第二层是暗室,且上无檐与第三层分隔,所以在外观上像是两层建筑。阁高23米,中间腰檐和平坐栏杆环绕,上为单檐歇山项,飞檐深远,美丽壮观。阁内中央的须弥座上,耸立着二尊高16米的泥塑观音菩萨站像,头部直抵三层的楼顶。因其头上塑有十个小观音头像,故又称之为“十一面观音”。面容丰润、慈祥,两肩下垂,躯干微微前倾,仪态端庄,似动非动。虽制作于辽代,但其艺术风格类似盛唐时期的作品,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观音塑像两侧,各有一尊胁侍菩萨塑像,造型匀称,姿态优美。这也是辽代的原塑。观音阁下层的四壁上满是彩画,为十六罗汉立像和三头六臂或四臂的明王像,间绘山林、云、水和世俗题材画。此系明代画师之作,至今保存完好,画面清楚,色泽鲜明。观音阁内以观音塑像为中心,四周列柱两排,柱上置斗拱,斗拱上架梁枋,其上再立木柱、斗拱和梁枋,将内部分成三层,使人们能从不同的高度瞻仰佛容;梁枋绕像而设,中部形成天井,上下贯通,容纳像身,像顶覆以斗八藻井,整个内部空间都和佛像紧密结合在一起。阁内光线较暗,正面光线较足,像容清晰,背面仅可辨轮廓,从而加强了佛寺的神秘性。整个楼阁梁、柱、斗枋数以千计,但布置和使用很有规律。梁柱接杆部位因位置和功能的不同,而使用了24种斗拱。其大小形状,无论是衬托塑像,还是装修建筑,处理都很协调,显示出辽代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此阁虽历经多次大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它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并以其建筑手法高超着称。
独乐寺前是乾隆十八年扩建的照壁、东西配殿和东院的行宫,完全是清代模式。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和1949年前夕,独乐寺遭到了严重破坏,珍贵文物被洗劫一空,一些塑像和壁画遭到损坏,寺院残破不堪。1949年后,独乐寺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拨款维修,最后一次维修是1998年。如今寺院和佛像均已修葺一新,千年古刹重放光芒。本寺属密宗体系,著名方丈有谈真太师。此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天津市文物局管理。
天津蓟县独乐寺俗称大佛寺,坐落于天津蓟县城西独乐寺占地面积为16500平方米,由山门、观音阁、韦驮亭、乾隆行宫等建筑构成了规模壮观的古代庙宇建筑群。
山门,是独乐寺的大门,庄重高贵,富有生机。高约10米,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中间为穿堂道,与观音阁遥相互应。门上正中悬一方匾,楷书“独乐寺”三字,用笔浑厚苍劲,相传为明代大学士严嵩手笔。中间门道两旁各塑一尊护卫法神像,目光炯炯,肃穆森严,形象生动,俗称“哼哈二将”,是辽统和二年重建时的原物。山门的屋顶结构为五条脊、四面坡,建筑学称之为庑殿顶。山门的檐角形似飞翼,外翻跃起,出檐深远曲缓,雄伟壮观,恬静流畅。屋脊之上的瓦饰更是奇异多采,造型生动古朴,别具一格。山门正脊两端的鸱吻翻转向内,张口吞脊,状如雉鸟飞翔,气势威武,生动逼真,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鸱吻造型实物。独乐寺的山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式山门。具有着浓郁的唐代建筑风格的余韵。
过山门,入庭院,在千年古柏后面是观音阁,它是独乐寺的主体建筑。
观音阁,是座楼阁式木结构多层建筑,雄健古朴,设计精巧,工艺简洁高超,顶为九脊歇山式,平缓中见深远。通高23米,中间有腰檐、围栏环绕。观音阁前上檐鎏金的四个大字“观音之阁”,相传是唐肃中元年李白北游幽州时所书。下檐“具足圆成”为清代咸丰皇帝所题。阁内各层藻井的形状不一,错落有致,不仅显示了建筑的多样性、艺术性,而且能抵御侧向压力,增强了建筑的稳固性。观音阁的外观是两层,实际为三层,中间有一暗层,从而起到了装饰与加固的双重作用。建筑中,全部采用了复杂的斗拱结构,上万个榫卯相互咬合,让数以千计的梁、枋、柱、檩、椽,构造成一个严实的整体。仅接榫部位的斗拱,就因位置、功能、作用的不同,多达24种。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其亨介绍说:“一般人理解斗拱是把它切出来一块,实际上它是一个整体。在整个建筑当中它是最结实的一部分,它既相当于现在抗震的圈梁,但是又是柔性的,它有水平的钢性,斗拱之间的榫铆能够变型,吸收很多能量,这都是它抗震的原因。它的结构形式能够在历史上根据记载抵御了将近三十(次)规模很大的地震而安然无恙。它里头很多结构的特点是我们研究抗震建筑的一个宝库。”
观音阁中间天井上下贯通,错落配置,形成锥形环像放大的空间,顶是八角,上为六角,下为矩形,中设木制须弥座,耸立起通高16米、微向前倾的观音主像。整个结构,排列有序,疏密自如,极富弹性,极富变化,显示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动而不损,摇而不坠的高超技艺和妙绝天工的设计水平。
观世音菩萨塑像立于阁中央,高16米,站在须弥座上,穿过二、三层平台,直入阁中藻顶,是目前我国国内现存最大的泥塑。该塑像用木料做骨架,再覆盖薄灰泥彩塑,面部慈祥,微带笑容,两眼凝视远方,衣着得体,绚丽端庄,两臂披帛飘逸,仪态优美。因头顶上还有10面小佛头,故称十一面观音。
两侧胁持菩萨侍立,法相庄严,姿态优美。两胁持菩萨像略向十一面观音像前倾,做随时被派遣状,与唐代仕女画一脉相承,是辽代雕塑艺术的珍品。
观世音菩萨塑像后,是元末建塑的倒坐观音像,左右韦驮、关羽分立。其间配以云状花纹图案,使群像好似扶摇于云海之中。
大阁四周,与佛像交相辉映的是观音阁壁画,元代绘制,明代重描,全长45米,总面积142.85平米,彩泽锦色,浑然一体。以前一直被覆盖着,1972年修缮墙壁时,于无意中被发现,自此这一隐没了二百多年的艺术瑰宝重现于世。观音阁壁画以人物为主,背景充实,云气、山峦、海水俱在,上绘十六罗汉、两明王图像和民间神话故事。主像造形严谨,笔法畅达,画法粗中有细,收中有放,结构以密托疏,以繁托简,绘画法则古代少见,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在我国佛教壁画中占有特殊地位。
阁后三米处,明末添增的八角亭,内有护法韦驮一尊,身着铠甲,双手合十。
乾隆行宫,坐落于院内的东北角,建于清乾隆十八年既公元1753年,是清代皇帝祭拜东陵时小憩之处。如今改为碑林,存乾隆皇帝壁碑28块,上镌诗文107篇,多为乾隆临摹历代书法大家的真迹,间有此风流皇帝的游兴信笔。所用书法,有的粗犷苍劲,有的圆润秀丽,风格不同,各具特色,成古碑刻一景。
独乐寺塔在独乐寺南380米处,塔高30.6米,为八角亭式,由塔基、塔身和塔尖三部分组成。塔基由白色花岗石条砌成,呈须弥式,象征佛位于须弥山之上。塔身雕有仿木结构的斗拱、双重栏杆、仰覆莲花等各种装饰。八个拐角处饰有8个砖雕小塔,设计精巧,造型生动,具有浓郁的唐代遗风。塔尖有十三圈天相轮,攒尖直达于顶,巍然壮观。
独乐寺历经千年风雨和28次地震,存在建筑结构变形的重大隐患。1990年,国家文物局决定,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对独乐寺进行了历时8年的大修。虽然,整修完毕的独乐寺旧貌依然,但正是这“修旧如旧”的维修原则,才使独乐寺的维修工程创造了中国古建筑维修的典范。
是浙江宁波 — 保国寺。
保国寺始于东汉灵山寺,赐名于唐广明元年(880年)。寺院所在燕子窝,位于层叠的小丘之上。入寺由山脚上行,绕过重重山冈,跨过淙淙涧流,行近燕子窝,景观豁然开朗。寺院既有“深山藏古寺”之清静,又有“院中观海曙”之开阔,“虽无宏敞扩豁之观,而有包涵盘固之势,千百年来香灯悠远,法系绵延,其他名山巨刹莫有过于斯者”。因此故,保国寺有“东来第一山”之誉。
因为一直处于清静的山岙,加之原来所处的位置几乎没有变动,大殿建筑没有受到周围太多的干扰。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国寺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其免于人为破坏、得以完整保存的一个客观因素。在漫长的历史中,保国寺历经兴废更替,不同年代建筑屡有兴建、更迭,但主要建筑的基址基本未变,每一进院落仍然保持着历史上某一时期形成的原貌。现存格局主要为清代以后所奠定,但寺院古建筑群的总体布局是在北宋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历史的可读性。
保国寺现存重要文物建筑,以北宋时重建的大雄宝殿最为珍贵。作为江南现存最为完整的宋代木构建筑,保国寺大雄宝殿集宋代官式作法、大小木作、装饰彩画于一身,在中国古代木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其建筑的年代比北宋《营造法式》刊行还要早90多年,大殿的许多做法及规制,因此成了《营造法式》的实物例证,有的甚至已是孤例。
自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天台宗高僧三学则全法师“鸠工庀材”,重建大殿后,历经宋、元、明,一直至清末民初,保国寺营建、修缮活动从未停止。其中尤以清代为最频繁,据相关资料统计,光乾隆年间,大小修建就达14次。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离大殿重建71年,大殿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缮,新加了个别的梁枋,更换了个别的昂,实施了斗拱里转跳维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僧显斋、景庵重修大殿,“前拔游巡两翼,增广重檐、新装罗汉诸天等像”,此次重修使得大殿外观一改宋式建筑原貌,而成为清代江南常见的佛殿形象,即现存之面貌。《保国寺志》称此次重修为“中兴”。乾隆十年(1745年),僧唯安、体斋对大殿“移梁换柱,立磉植楹”。更换柱础,外槽柱子改用“包镶作”维修,仍作瓜棱状,新增藻井四周及天花上的彩绘。据文献记述,此次维修一直延续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结束,前后延续20余年……
1975年国家对保国寺进行了最为浩大和成功的维修,这次大修,国家文物局和省、市有关部门极为重视,专门成立了维修领导小组。古建筑专家李卓君和王仕伦两位先生长驻寺中,指导维修工作,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和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祁英涛多次到现场指导。古建筑维修有一条严格的原则:“不改变原貌,整旧如旧。”保国寺大殿的维修自始至终恪守着这一原则。这次维修彻底解除了历代所加的“蚂蟥攀”、“支撑柱”和各种名称的附加构件,对全方位的部位构件位置进行校正;糟朽严重的构件在更新或局部更换时,尽可能地利用原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