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sup>[1~4]<⼀sup>

2025-05-22 08:28:1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频谱激电法是用常规电阻率法的电极装置,在超低频段(f=10-2~n×102 Hz)上,观测视电阻率。在存在激电(IP)效应和电磁(EM)效应的情况下,观测到的电位差ΔU相对于供电电流I有相位移,并且随频率f而变。所以,测出的视电阻率是频率的复变函数,称着视复电阻率,记为:

电法勘探成果文集

式中:角频率ω=2πf;i为虚数单位;K是电极装置系数;电位差和供电电流符号上方的“~”表示是频率域中的量;AS 和φS 分别为视复电阻率的振幅和相位,它们也是频率的函数。因为是观测不同频率的视复电阻率(频谱),主要目标是研究激电效应,故称该法为频谱激电法(英文缩写SIP),也称为复电阻率法(英文缩写CR)。

图1 古近-新近系陆相油气藏地质-电性异常模式图

野外实测的视复电阻率频谱形态,通常同时受激电(IP)和电磁(EM)两种效应的影响。可以用两个或者更多个“柯尔-柯尔(Cole-Cole)模型”来描述:

电法勘探成果文集

式中:ρS0是频率为零时(包含IP效应)的视电阻率;m1、τ1和c1分别为IP效应的充电率,时间常数和频率相关系数;m2、τ2和c2分别为EM效应的充电率,时间常数和频率相关系数。

理论和实测数据表明,上述频谱参数的数值有以下变化规律:

1)c1=0.1~0.6,c2=0.9~1.0;τ1>>τ2。据此,可区分和分离IP和EM。

2)若τ1>100 s,极化体为高含量石墨或石墨化岩石。若τ1>10 s,极化体为脉状或网脉状高含量硫化物或石墨化岩石。若τ1>1 s,极化体为密集浸染状金属矿化或石墨化地质体。若τ1>0.1 s,极化体为稀疏浸染状金属矿化或石墨化地质体。若τ11>0.4时,极化体内极化颗粒较均匀。当c1

基于上述理论和实测数据获得的规律,SIP法在野外实测到视复电阻率频谱后,按式(2)对实测视复电阻率频谱进行反演,可分别划分出激电和电磁两种效应(这一过程也称为“去藕”),并获得激电视谱参数。电阻率ρS和零频视电阻率ρS0;激电视充电率mS,即激电视极化率ηS;视时间常数τS;视频率相关系数cS。其中,前两种参数[ρS(ρS0),mS(ηS)]与常规电阻率法和激电法的参数一致;而后两种参数(τS,cS)可为识别异常提供补充信息。特别是视时间常数τS随极化体埋深增大的衰减较小,有利于探测深部极化体,还可起到真时间常数τ的作用,用以按结构区分极化体。视频率相关系数cS非常接近极化体的真频率相关系数c,因而也可直接用来按结构区分极化体。

研究经“去藕”分离出的电磁效应,还可获得两个新的电磁效应参数:剩余电磁效应(REM)参数及电磁视电阻率。它们比常规电阻率法的视电阻率ρS ,能更灵敏地反应地下导电性异常。

SIP通常采用多极距的偶极-偶极排列,以偶极距为点距,沿测线作剖面观测。野外生产是用加拿大PHOENIX公司的V5、V6、IPT-6和T200等多道多功能人工源电法仪器系统完成的。观测结果用上述6个参数的拟断面图表示,反映地电构造沿剖面和随深度的变化。SIP法在空间域和频率域的高密度测量,使之具有较常规方法丰富得多的信息量,因而能更好地解决地质勘查问题。不过,目前SIP法的野外工作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所以只用于地质勘查的详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