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是汉文化中重要的一笔,儒家文化是一种君主文化,是统治者管理社会的一种工具,儒家对中国影响深远。三纲五常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你对三纲五常了解多少?你知道三纲五常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消极作用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育思想至今,中国二千余年的传统文化都是围绕儒家“三纲五常”而来,领导者通过“三纲五常”来规范社会道德使社会各阶层安居乐业。人们遵守道义,而不是遵循某个人的言论和制度,与人性与真理相通。相比今天的社会发展,看上去貌似停滞不前,实际也是一直遵守着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积极作用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他山之石——韩国学者赵骏河在他的《东方伦理道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一书中对“三纲”解释如下:“纲”具有“模范”的意义,在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中,“君为臣纲”就是说上级是下级的模范,“父为子纲”是说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夫为妻纲”是说丈夫是妻子的模范。模范具有带头和示范的决定作用,是主导的方面。赋予“三纲”以“模范”和“示范”的意义,说明在“三纲”的伦理关系中,主导方应该承担起更多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当家作主”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在“君臣体系”、“父子体系”和“夫妻体系”中,“三纲”体现了整体性、主导性和有效性,如果没有这个“纲”,就难免出现互相推诿、彼此扯皮、责任纠缠不清的问题。有了“三纲”,复杂的社会、家庭关系就会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小结:中国文化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历史背景的文化大国,在历史的的流逝下衍生了许许多多的文化之花,儒家文化便是这其中的一种,三纲五常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一笔,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经查阅相关资料,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三纲成为封建统治者用于奴化人民的工具,则在宋明以后。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的观点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这种说法扭曲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其核心是从于正理或无条件服从于上下关系,三纲立足于关系下的服从,而孔子立足于正理,倡导无论地位都该依正理尽本份。仅供参考。
“三纲五常”作为为中国宗法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也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对封建时期的传统社会和专制政治起到了稳定作用。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纲”在此处是做表率的意思。
三纲强调封建主义人伦关系的尊卑与高低、主从关系;五常强调处理人伦关系的道德准则。无论是三纲还是五常,其核心就是确立和维护法定的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序列,由此强调等级的不可逾越。“三纲”是封建社会控制系统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安定和谐,三纲的神圣化与绝对化,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2、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用于约束妇女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也是男性选择妻子的标准。“内外有别”是传统社会对两性最重要的规范。
根据“内外有别(即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进行规范要求。
“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
只是文化而已,古代文盲占人口的99%以上!
关键当权者都是文化人,装点门面是解决温饱之后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