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房枯病又称粒枯病。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生,但只是有些年份发生比较严重。主要危害果柄和穗轴,严重发生时也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小果梗基部呈橙红色,边缘具褐色晕圈,病斑扩大绕枝一周时,小果梗即干枯缢缩。病菌从小果梗蔓延到穗轴上,形成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变黑而干缩,其上生小黑点(分生孢子器)。穗轴僵化后,以下果粒变为黑色僵果。果粒发病,最初从果蒂部分失水萎蔫,出现不规则的褐色斑,逐渐扩大到全果,变为紫黑色,并干缩成僵果,果粒表面长出稀疏的小黑点,颗粒较大,不易脱落。与白腐病不同,白腐病病果粒在干缩前就出现灰白色小粒点,分布密集,颗粒较小,极易脱落。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僵果和病叶上越冬。来年3~7月放出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一般欧亚系统的葡萄较易染病,美洲系统的葡萄发病较轻。防治方法:(1)清除越冬病原,秋季清除病株上的僵果,及时把地面的僵果、落叶扫起,集中烧毁。(2)及时剪除病果穗和病果,防止再侵染。(3)谢花后,喷波尔多液保护或结合其他病害进行药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