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永安托孤”来说吧。托孤之前,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并非一般人想象和理解得那样亲密无间、如鱼得水。这两个人关系的“蜜月期”是在三顾茅庐之后、赤壁之战之前。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已经有条件实现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了,但是我们奇怪地看到,史书上很少看到诸葛亮的身影,很少听到他的声音。刘备入蜀带的是谁?庞统。攻打汉中带的是谁?法正。诸葛亮的工作是什么?调其赋税以充军实,镇守成都足兵足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总后勤部部长兼总装备部部长。当然,这个不意味着刘备不信任诸葛亮,也不意味着我要贬低诸葛亮,不要在那儿胡思乱想。因为诸葛亮这个时候承担的是谁的工作呢?就是类似于当年萧何的工作。而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之后,萧何是被定为第一功臣的。尽管诸葛亮做的是这样的是工作,他还是蜀汉的第一功臣。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是不完全信任的!!
换个角度,就是诸葛亮做了蜀汉的丞相以后,刘备没让他开府,就是他没有自己的独立办事机构。这个就不太好解释了,但是也可以解释,说这个时候蜀汉刚刚建国,体制还不完善,慢慢来,也可以讲得通。最无法解释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关羽攻襄樊,刘备征孙权,这两次战争事实证明都是错误的,是错误的时间的军事冒险,诸葛亮为什么不阻止?一种解释说诸葛亮也没有料到会失败,这个不通,他不是杰出的军事家吗?怎么料不到?那么他不说,就是另一种原因,就是知道说了也没用。有证据吗?有!《三国志·法正传》,夷陵、猇亭之战以后,诸葛亮说了这样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说法正如果还活着的话,就会阻止我们的皇上,不让他去发动这场战争。那么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第一,法正的话刘备是一定听的;第二,刘备也只听法正的,其他人的话他谁都不听,包括诸葛亮的话他也不听。所以诸葛亮没有说话。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在晚年对诸葛亮是根本不重用的!!
我认为在刘备晚年,诸葛亮已经感觉到刘备对他的不完全信任,为什么不完全信任呢?因为这个时候他们两个人的政治理念有了分歧。刘备集团的诸葛亮和曹操集团的荀彧这两个人是非常相似的,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自己有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而他们两个人的理想还刚好是一致的,就是匡复汉室,要恢复大汉王朝。而这两个集团的首领曹操和刘备也非常相似,是什么呢?是前期也都有这个理想,到了后期也都没了。曹操原来也是有这个想法的,荀彧才会辅佐他,但是后来变了;刘备开始可能也是有这个理想,但是后来忘了。什么时候忘的呢?那就是分荆得益之后,即就是瓜分了荆州、得到了益州之后,刘备就把那个匡复汉室、恢复大汉王朝的理想给忘了。他这个时候的想法就是割据一方,做土皇帝,至于“汉贼不两立”,那是政治口号,是政治手段。问题在于刘备忘了诸葛亮没忘,这个理想在诸葛亮那儿还在。而这样一种变化又是微妙的,是不现形的,甚至是说不出口的,所以诸葛亮也不能去劝刘备说你不要忘掉你的理想,刘备说我没忘啊,所以才有后来所谓的“先帝与汉贼不两立”的这种说法。但是心里面大家是有数的,最后双方只能心照不宣,导致诸葛亮只能埋头苦干,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不再多管闲事。
太聪明的部下会被上司忌恨这是人之常情,刘备周围聪明的部下很多,但是唯独诸葛亮太过锋芒。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体现出这一点,如锦囊妙计,妙计之所以成功实施完全是因为诸葛亮熟知刘备的性格特点,而这一特点正是刘备的弱点(至少周瑜是这样制定计谋的),上司喜欢部下发掘它的弱点,但厌恶利用这一弱点的部下,诸葛亮虽然利用这个弱点救了刘备的命,但是终归是利用。其次,诸葛亮所谓的聪明无非是小聪明,真正聪明的人并非自身多么的聪明而是善于发掘并利用他人的聪明才智,诸葛亮最多也就是一个被利用的人,而刘备才是真正聪明的人,司马懿周瑜鲁肃之辈或许并没有诸葛亮的聪明,但是却都是智慧的人,不需要通天文晓地理,但是需要驾驭懂得这些知识的人,这样才是真正的领导者。刘备怎么会信任一个会利用自己然后又喜欢耍小聪明的人?
刘备真的信任诸葛亮吗?易中天-不完全信任!让人大跌眼镜!
历史就是历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般只展现美好的事情。丑陋的能避就避。所以,不要、去钻这个牛角尖了。历史无人知道真实性是多少。只能证实某些事情存在过,和结局。过程都是经过加工的。
完全信任的.无论历史还是三国演义.
所谓勾心斗角的说法都是后人(准确来说是现代人)主观的想法和毫无证据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