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是根据什么划分的?不同血型的人在生理上有什么差异?

2025-05-12 18:19:0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红细胞血型是根据血液中的红细胞表面抗原来划分的,根据抗原种类的不同,常见的有20多个分类系统,ABO血型系统只是其中的一个,只不过由于发现得最早,由与输血的关系最密切,所以广为人知。在20世纪之前,西方医生已尝试过对失血过多的病人进行输血,但往往导致死亡。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病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兰特斯坦纳(K.Landsteiner)发现输血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某些人的血清导致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凝聚,但在某些组台却又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第二年,他从各位同事那里采集了血样,对红细胞进行了检测,发现它们存在两类抗原,他分别命名为A抗原和B抗原。有A抗原的血他称之为A型,有B抗原的他称之为B型,两种抗原都没有的;称之为C型或零型(后来改称O型)。又过了一年,他的两名学生采集了更多的血样,发现有的同时存在A和B两种抗原,即AB型。植物、微生物也存在A、B抗原,如果人体内原先没有某一种抗原,从食物中吸人或受微生物感染后,就会在血清中出现对抗这种抗原的抗体。因此,A型血清中有抗B抗体,B型血清中有抗A抗体,O型血清同时存在这两种抗体,而AB型血清没有这两种抗体。输血出现凝聚的原因,就是一种血清中的抗体(抗A或抗B)与另一种不同血型的红细胞的抗原(A或B抗原)相遇造成的。由此可知,A型可以输给A型和AB型,但只能接受A型和O型;B型可以输给B型和AB型,但只能接受B型和0型;O型可以输给任何型,但只能接受0型;AB型只能输给AB型,但可以接受任何型。在输血前,对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做血型鉴定,并在体外检测二者相混不发生凝聚,就可以避免因输血凝聚反应导致生命危险。由于这个发现,兰特斯坦纳在193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1924年,伯恩斯坦(F.Bernstein)发现了ABO血型的遗传机制。它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各从父母得到一个)控制、严格按孟德尔遗传定律遗传的。等位基因A和B是显性基因,O是隐性基因,因此基因型AA和AO都表现为A型,BB和BO表现为B型,AB表现为AB型,OO表现为0型。子女的血型不一定与父母的相同,但是父母的血型决定了子女的血型只能有哪些可能。例如,A型父亲和A型母亲只能生下A型或O型的子女,如果其子女是B型或AB型,我们可以推断其父母中至少有一方不是亲生,即可以根据血型排除亲生父亲或母亲(但不能确认),这是法医做亲子鉴定的一种手段。后来发现A、B、O基因还各有不同变异,目前已发现14种A基因(以A1,A2……表示)、14种B基因和8种0基因。

被滥用的血型

这个重大的医学发现,很快就被滥用。在1910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医生范顿根(E.von Dungern)最先将血型作为种族主义的依据。他声称,纯种欧洲人的血型是A型。纯种亚洲人的血型是B型,或者说,那些B型血的欧洲人不是纯种欧洲人。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两位波兰研究者对英国和法国占领军士兵和俘虏中不同民族的人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血型分布存在差异,据此将人类划分成了三个人种:A型占多数的欧洲人,B型占多数的亚一非人,以及过渡型。他们并描绘了一幅人类进化的图景:人类的祖先原先都只有0型血,之后分化出了A型和B型两个不同的人种。按照这个思路,正苦于没法找到一个划分人种的客观标准的人类学家们马上把调查血型分布当成救命稻草。1930年在给兰特斯坦纳颁发诺贝尔奖的典礼上,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就是如此赞扬他的贡献的:"兰特斯坦纳的发现为研究一个民族的种族纯洁程度的决定性开创了新的领域。"

但是以后所有试图根据ABO血型划分人种的努力都失败了。并没有一种ABO血型基因是某个人种所独有的,三种血型基因在所有人种中都可以找到(只有美洲原住民有极低的B基因)。而且血型分布也有共同点,都以AB血型最少,而O血型普遍较多。那么能不能根据血型频率的差异来划分人种呢?粗一看,不同的"人种"的确有自己的血型频率特点,例如欧洲人中B血型普遍较少,亚洲人中B血型较多,美洲原住民则几乎全部都是0血型。但这是已预先划定了人种,再去找其血型分布特点。血型分布的实际情况,要比想像的复杂得多。O基因是最普遍的,在世界各地的分布都在一半以上,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原住民中几乎达到100%。它在澳洲原住民和西欧也有较高的频率,而在东欧和中亚则最少。B基因是三种血型基因中最稀少的,它在中亚最多,在美洲和澳洲最少,但在非洲也有相对较高的频率。A基因要比B基因更常见,在世界大部分人口中所占的频率在10%-35%。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原居民中几乎不存在,但在北美洲的黑足人(30%-35%)、澳洲原住民(许多部落达40%-53%)和北欧的拉普人(50%-90%)这些较小的群体中达到了高峰。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各个"人种"内部不同地区的人群状况,就会发现他们的血型分布差异很大,而属于不同"人种"的群体之间,反而可以找到相似的分布。例如北京人(O=29%,A=27%,B=32%,AB=13%)和广州人(0=46%,A=23%,B=25%,AB=6%)之间的血型分布差异,远大于日本人(0=30%,A=38%,B=22%,AB=10%)和波兰人( 0=33%,A=39%,B=20%,AB=9%)的差异。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可见,我们无法用血型分布来划分人种。事实上,没法用任何遗传特征来划分人种,"人种"在生物学上没有意义。虽然至今还有人相信血型分布决定了人种,甚至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国民性,但这种论调是经不起推敲的、毫无科学依据的,只要在世界范围内仔细研究一下各个人群的血型分布,就可知其谬。

回答2:

血型的遗传

血型是一种人类遗传的性状,从狭义来说,它是专指细胞抗原的差异,但从广义来说也包括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血液成分抗原的不同。近年来,由于临床的需要,在输血、器官移植各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因此新的血型抗原不断发现,血型抗体和血型抗原的化学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也有所了解,血型在医学各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我国民间,早在13世纪就开始采用滴血法,在法医上作亲子的鉴定,这方法虽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在试验技术和理论方面都不成熟,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血型交叉试验的尝试。17世纪欧洲人将动物的血液输入人体,其目的是想治愈疾病,结果病人即往往死亡。其后改用人的血液,结果对某些疾病得到良好的效果,但对多数疾病效果仍不好,而且也会招致病人死亡,死亡的原因当时是无法理解的。自从1900年发现了ABO血型以来,人们对这种现象才有了初步的了解。
迄今已经发现20多个红细胞血型系统。在人体红细胞表面的种种不同血型中,最早被发现和确定的、最为重要的和常见的是ABO血型。因为为这系统的抗体是天然存在的,不是经诱发才产生的。血型种类很多,在血清学研究方面和输血的反应上也比较复杂,但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其遗传方式即比较简单。一个人的血型是指该个体红细胞表面存在着各种血型抗原,这些抗原均系由遗传物质--基因所决定。如一个人存在有A基因,则可肯定这个体的红细胞表面存在A抗原。而且,血型基因对血型抗原产生的关系是单一的,即肯定存在着与抗原有关的某一基因。此外,基因与血型抗原表现的关系,一般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一般地说,有关血型的基因多属于等显性基因,即一些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间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关系,在杂合状态时,两种基因的作用同样得以表现,分别独立地产生基因产物,这种遗传方式称为共显性或等显性,ABO血型的遗传是一种共显性遗传。ABO血型有四个主要的血型,即A、B、O和AB型,这四种血型在世界上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种的分布是不相同的。据统计,人群中ABO血型的比例是A型占27.51%,B型占32.33%,O型占36.49%,AB型仅占 9.67%。

在医学和遗传学上,常利用父母的血型来推断子女血型,如父母双方均为O型,其子女必为O型血而不可能出现别的血型。又如父母一方为O型,另一方为B型,其子女可为B型或O型。但有时就难以判断,例如父母中一方为A型,另一方为B型,子女中就可以出现四种血型中任何一种类型。碰上这种情况就要借助别的血型和技术综合鉴别。ABO血型系统是人们所熟悉的,系输血工作上极其主要的一种血型,忽视ABO血型的鉴定,或鉴定方法出现差错,都会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严重的可以招致死亡。双亲和子女之间ABO血型遗传的关系见表。

人类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还有其他各种血型,如Rh、MN 及Xg 等多种血型。人类红细胞的各种血型,它们都是由不同染色体的基因所决定的,现在已知决定ABO血型的基因在第九对染色体上,而决定Rh 血型的基因则在第一对染色体上。Rh血型是人类另一种血型,Rh血型可以分为二种,即Rh阳性和Rh阴性,它们分别由二个等位基因所决定。Rh阳性的基因显性,用Rh或D表示;Rh阴性的基因是隐性,用rh或d表示。Rh阳性个体在中国人中占99%以上,而在白种人中只占85%;Rh阴性个体在中国人中只占1%左右,而杂白种人中要占15%左右。因而白种人由胎母Rh血型的不亲和而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要比中国人高得多。Rh血型发现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意义,一方面使输血技术更臻完善,另一方面解决了由于Rh抗原--抗体反应所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的诊断。

回答3:

楼上的感觉只是讲遗传,我对它的划分也不了解,生理上我认为没有区别,最多的争论在于它们对人心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