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本无生音尽有,境本不关心,心不关境,凡夫妄有取舍,着境不能放,故随境轮回生灭,而心在轮回中从未污染丢失过,世人以境为心,既丢心又丢境,然而实未有所丢,妄本是妄,不曾有,不会灭,若欲了心,当观外境无一是心,将自己心中污染全部还给外境,自然最后剩下的就是自心,心不能见心,犹如刀不能自割,心本无相,见有相即是外境,若见无相,犹是瞎想。
这句话是指在感情上面较多,在感情之中,对一个人的感情付出,心中的付出,是无法体会的,你能感觉到的,音尽有,就是那真心的给予,这句话是一个形容,当你不去想一个人的时候,想去逃避一个人的时候,想去忘记一个人的时候,其实,音尽有,就是说你表面的平静,其实心里是有想念的,这个就是音尽有。
在感情之中,不管爱也好,不爱也好,想忘记一个人也好,经历过的感情,心本无声,音尽有,对一个的思念也许看不出一个人心念,但是,他的思念恰恰是一种声音,或许这就是音尽有,这个思念,这个音尽有,都是看不到,能感觉到的,摸不到的,体会到的,富有逻辑的,和一定哲理味道的,且是从心里而发的感受。
应该是毗舍婆佛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佛教认为,人生乃至宇宙,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一一四种根本因素构成的,人们以这“四大”和合而有,故身非实有,四大分散时,我们这个身体也就随之消失。正所谓“诸行无我”。而我们的心——这个主观的精神存在呢?原本空空如也,什么内容也没有,如同镜子一样。但外面有“境”,对境就“生心”,心意识的活动才得以展开。既然是“心本无生”,因境有而有,那么如果心前之境空无了,那么心意识的活动,内容也就没有了,以空对空嘛。而世间的罪福、荣辱、得失等一切精神的、行为的现象,都是心与境相对互生时的产物,本来就如梦如幻,既然心与境都空无了,那么罪福等一切现象,也会随之而起,随之而灭的。
不过改成“心本无声音尽有”后,别有新意,讲究心性空明后则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