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特吉达地区位于伊勒姆登大型盆地东北部阿加德兹地块中,伊勒姆登盆地为被古老结晶地块环绕的大型中间地块上不对称的内克拉通盆地,面积约40×104 km2 (图4-1)。古老结晶地块主要分布在伊勒姆登盆地的北、东、南侧,呈环绕的U字形分布,盆地西部通过加奥地堑与阿德尼盆地相连。由于东北部阿伊尔地块向西及西南方向的持续挤压和垂直隆升作用,致使盆地持续向西南方向掀斜,并产生海退沉积序列。盆地北东侧出露蚀源区的前寒武系及古生代以来的地层,依次为下古生界的志留系、泥盆系,上古生界的石炭系、二叠系,及中生代的侏罗系和下白垩统的伊腊泽尔群,以及海相上白垩统。处于古老结晶地块霍嘎尔和阿伊尔地块之间的盆地,呈现整体的自北东至南西向的一个大型掀斜盆地,至固尔马地块结束。其中,古生代、中生代地层主要以陆相沉积为主,新生代地层具海陆交互特征。由此,可以划分出前古生代结晶基底、古生代中生代陆相沉积和新生代海陆交互相沉积3个结构和构造层。对应的盆地沉积演化阶段分别为古生代填平补齐初始沉积期、中生代沉积鼎盛期和新生代海退萎缩期。
图4-1 特吉达地区及邻区大地构造位置图
区域上,由于北东向和东西向的构造分割,致使盆地内的主要构造线方向为近NW-SE向,靠近阿伊尔地块处呈近SN向展布,并且由于边缘地块的阻滞形成了阿加德兹和达梅尔古山前凹陷盆地。
阿加德兹地块受近SN向阿尔利特断裂和马达维拉断裂影响,呈现东西构造差异。阿尔利特断裂东侧,主要出露有结晶基底、前寒武纪地层和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岩浆岩呈环带状出露;西侧主要出露中生代、新生代地层,缺失老地层,几乎不见岩浆活动,有后期NEE向和NW向断裂活动,其中NEE向断裂为阿加德兹地块西侧的主构造线方向。
根据工作区构造要素行迹所表现出来的特点,结合伊勒姆登盆地的大地构造演化特征,在对勘查区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踏勘和调查研究工作,认为研究区主要有4期构造作用。早期构造运动应是受SE-NW向挤压作用,形成了一系列轴向为30°~50°的倾伏褶皱,研究区在此期作用期间或早期,应有局部的差异升降运动,该期构造活动相当于燕山期早期(早、中侏罗世);第二期构造运动控制了研究区的整个构造格局,主构造作用力应是SE-NW向的拉张作用力,其形成时期相当于燕山运动晚期(晚侏罗世),形成了一系列NE向展布的断隆和凹陷带(图4-2),该期断裂活动具有多期次性,研究区穹窿构造的两侧沉积了薄层阿萨乌阿期的含砾砂岩、粗砂岩及伊腊泽尔期厚层的紫红色夹灰绿色泥岩、薄层粉砂岩,自穹窿边缘至IR矿区,短短数千米,同层位埋深相差近200m,应是受断裂作用的影响、局部沉降的结果,估计是该期构造后期活动的结果;第三期构造运动主要由一组呈NWW至近EW向的断裂带造成,具有压扭性、左旋特点,使得第二期形成的NE向构造多数被该期构造截切且出现阶梯状错动,同时,戴加玛组的岩性受其影响,出现局部的宽阔褶皱,该期构造对成矿有重要的意义;第四期构造主要形成了NW向的断裂,应是由阿尔卑斯新构造运动形成,研究区内出露多处具NW向、呈串珠状排列的阶地是受该期构造控制的。
研究区受NEE向3条大的区域性断裂带控制,形成隆起(地垒)构造和凹陷(地堑)相间出现的格局,自南向北依次为:南部波古夏隐伏断隆带,顿蒂(Teyndi)凹陷;中部特吉达断隆带,伊拉文吉汗(Irhawengirhan)凹陷;北部提格曼尼(Tigrmanin)隐伏隆起。主构造线方向为NE-SW向,次级构造线方向为NW-SE向。
波古夏隐伏断隆带:几乎全部被第四系覆盖,以南为加拿大公司的工作区,研究区仅出露该断隆的一小部分,分布在研究区东南角。主要特征:泥盆-石炭系沿构造线零星出露,并有NW-SE向次级断裂分布。
顿蒂凹陷:夹持于波古夏隐伏断隆带和特吉达断隆带之间,呈NE向延伸的狭长断陷,无岩层露头。从特吉达断隆南翼由日本公司所做的勘查资料推测,该凹陷埋深幅度较大,应为承压自流水凹陷,在其东北部由于受阿伊尔地块影响,埋藏变浅并有地层出露。
特吉达断隆带:分布在勘查区中部,以特吉达不对称背斜构造为主,南陡北缓,南北两侧为区域性的大断层夹持,南翼明显下陷,断裂发育,并将翼部地层切割成小的断块。北翼则以NW向的次级断裂为主,对地层破坏较小,因而有利于沉积发育。背斜核部地层为二叠系,翼部依次三叠系、侏罗系,局部地区间有下白垩统,新生代地层缺乏。由此可见,该区在中生代早白垩纪之后,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沉积间断。盆地盖层中很少出现基底中特别发育的NW-SE向断裂,而SN向断裂常发生继承性活动,如二叠系伊泽固安达群沉积时。该断裂早在石炭纪马达维拉泥岩沉积时便开始活动,造成断裂东西两侧沉积物的显著差异。在白垩纪后又一次复活活动。此外,NEE向的一组断裂若干条(如阿泽里克断裂)也于早石炭世开始活动。这种很早就开始活动、后来又复活的断裂往往是挠曲作用的结果,其两侧地层倾角也明显变陡,其对铀矿化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目前,所发现的G、T、IR矿床均分布在特吉达背斜边缘,这种构造改造相对较弱的缓倾斜带是成矿的有利部位。研究区主要断裂为阿泽里克断裂带,该断裂带在勘查区长40km,除特吉达背斜外,东、西两侧延伸区应该是主要的找矿目的区。
图4-2 特吉达区块构造纲要图
伊拉文吉汗凹陷:主要覆盖层为白垩系和第四系,其中伊腊泽尔(Irhazer)河流贯穿凹陷。凹陷内主要分布有与阿泽里克断裂带平行的一系列次级断裂,沿断裂带有泉水出露。
提格曼尼隐伏隆起:该隆起的一部分位于研究区,主要覆盖物为白垩系的戴加玛组具波状沙纹层理的细砂岩和微晶泥灰岩,局部地区为第四系覆盖。隆起受NE向断裂带控制,NW向断裂发育,局部可见NE向断裂切穿NE向断裂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