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扫墓就是为了怀念先人。
清明节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 . 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有"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至于祭扫的日 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 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或六日 清明节成为民族扫墓节,是民国成立以后的事,当年北伐胜利,全国统一 ,奠都南京以后,政府为了纪念民族始祖—黄帝的功绩,并表示景仰之意,特定每年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 为什麼扫墓定在清明节这一天呢?因为清明是春末夏初的季节,气候清明 ,春意盎然,大地洋溢著一片生机;大家在这万象更新的时候,往往很自然的想起自己的祖先,而透过祭祀的方式,把祖先从冬天憩息中迎请出来,共同享受大地回春的美景,此种行为,是表示对祖先的追念与崇敬。 (一) 挂纸的习俗 一般来说,现代扫墓的方式已较往常简化,大多是在墓前燃放一串鞭炮, 将鲜花、水果、祭品放好,然后上香鞠躬致敬。扫墓也称「上坟」、「拜山 」;挂纸又称「压纸」,就是除去坟上的杂草后,把纸钱用小石块压在坟的四周,取古人挂钱之遗意。压完后,先拜后土,再以发粿、米糕、水果 、饼乾等简单的祭品拜墓,称为「挂纸」。若无挂纸的坟墓 ,则表示已没有子孙来祭祀了。 (二) 培墓 本省有一种惯例,就是三年以内的新坟要隆重的修坟、祭墓,称「培墓」 。即挂纸前要除杂草,涂墓碑 (若碑文模糊者,涂上金漆或红漆) ,将墓整理乾净;之后拜后土,再拜墓,并供奉五牲、十二碗 (菜类食品) 、红龟粿 、发粿、水果等;祭拜完,先给后土烧土地公金,再於墓旁金炉内烧银纸,烧完后,在纸灰旁倒酒画个圈,叫做「奠酒」;最后燃放鞭炮,培墓完毕。另外,家有喜事 (如添丁、娶媳) 亦要培墓,供品以五牲或三牲皆可。有人又以小红灯悬於墓前,祭毕后携回,取其添丁 (台语「丁」与「灯同音」之 意。 (三)清明节的应景食品 在江南一带,清明节有吃蓬蒿团子和松花饼的习俗。蓬蒿团,又名「清明粿」,主要材料为糯米粉和蓬蒿。松花饼,则用松花的花粉、糖蜜、糯米粉等合制而成,色黄味香甜,可充做点心,亦是下酒的佳品。 在台湾,清明节时,大家都吃「润饼」,又叫「春饼」、「春卷」,也是源自寒食。其作法是铺上一层用面粉做成的薄润饼皮,上放一层煮熟的菜料 ,及其肉丝、花生粉等多项食料、再卷成圆筒状食用,口味可随自己喜好来调配。 清明节扫墓习俗 清明节一称始自汉朝,当时即以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后代相沿成为特定节日,晋朝时更订农历三月三日为清明节,由於时逢暮春三月,气象清明,春光明媚,男女老幼便趁著清明节时到郊外赏游行乐,称为「踏青」。近年来,政府为了统一清明假期,於是明定国历四月五日为清明节,也称民族扫墓节。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即是祭扫祖坟,依据台湾民间习俗,扫墓时要准备牲醴酒食、红龟粿等供品,祭拜完后开始清理墓地的杂草花木,并在坟上压放「 金白钱」的纸钱,称为「挂纸」。祭扫后,家长将粿类分给卑亲属,称为揖墓粿。如果是属於新坟或培修祖坟等较为隆重的培墓时,要供祭十二菜碗及粿糕、鸡鸭蛋、蛤虾等供品,祭毕时,把蛋、蛤壳、虾壳等撒在坟上,一则有迎新送旧之意,二则代表祛除恶运「脱壳」含意。若有小孩於墓间行乞,要将粿或钱分送给他们,称为墓粿。而依三墓制习俗,要於清明节前后举行洗骨之仪,即掘开久葬坟墓,将枯骨洗晒后纳入坛再行吉葬。
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踏青、除尘的好时节,其名字也正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意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小诗。祭奠亲朋,在这个传统的日子里年复一年。
又是一年的清明,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奶奶的墓前为奶奶扫墓。在奶奶的坟前,献上鲜花,希望奶奶能知道我们的思念,也希望能得到老人祝福。
也有许多人们去烈士墓园祭奠瞻仰那些死去的烈士,以寄托对他们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以此勉励自己的子女学习他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