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慕容,段等都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当时还没有。当时最强大的应该是鲜卑。
2.鲜卑
曹操时代,鲜卑分裂成三个军事力量。步度根,拥数万之众,据云中、雁门一带;轲比能,拥十万余骑,据高柳以东的代郡、上谷边塞;素利、弥加等小集团,分布在辽西、渔阳一带。三个军事集团中轲比能集团最强盛.曹操对鲜卑采取安抚怀柔政策,设鲜卑校尉以管理之。建安中,曹操定幽州。之后鲜卑三部相互攻伐。公元233年,轲比能统一了漠南。之后由于轲比能“怀贰”,幽州刺史杀轲比能,更立其弟。轲比能死后,兴起了拓拔部、宇文部、段部、慕容部,并不断南迁,逐渐融入中华民族。
乌丸
东汉末年以幽州辽西、辽东属国、右北平等三郡的乌丸族最为强大,他们甚至曾经 一度各自称王。
公元一八七年,辽西乌丸首领丘力居与张纯起兵叛乱,丘力居死后,由外甥的蹋顿率三郡的乌丸族,进而与袁绍结盟联手,并获得了单于的封号。
及至二五○年,袁尚与袁熙兄弟逃至蹋顿的领地寻求庇护。为了消灭袁氏余孽,曹操便以张辽为先锋远赴乌丸展开征讨,并且于白狼山大破乌丸,斩杀了蹋顿。
此后曹操将降服的乌丸移至内地定居,并做为曹氏军团中骑兵精锐部队运用。
匈奴
及至一八八年,趁着东汉末年战乱之际,南奴于扶罗单于与白波贼等寇扰河东与河内,并从此定居于司隶部河东郡的平阳,日后消灭 西晋的就是其后代。
不过在魏国时期,南匈奴还是被剥夺了自治权,隶属于汉人的管辖下。
羌
公元一八四年,异族中有位叫做北宫伯玉的人联合了汉人的边章与韩遂,伙同先零羌发起了叛乱。叛乱的领导分子不断更替,最后以马腾父子两人为首。此后羌族更是经常与其联手,共同叛乱。
3.尉迟氏 讹氏 甘青藏族“洼扎”和“吾合扎”等氏族,都是“月氏”或“兀者”之后裔.
4.冒顿即位为单于后,于公元前174年前后(汉文帝初年),派右贤王领兵西征,击败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骨制成饮器。月氏战败后,种类分散,其大部被迫逃至今伊犁河、楚河流域,打败了原居于当地的塞种人,迫使“塞王远遁”,留下的塞种部众成为月氏人的臣仆.
留在河西地区的月氏人有一部分逃入祁连山,与当地的羌族杂处,后来被称为“小月氏”。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击败匈奴,获取河西地,开通湟中(今青海湟水两岸),小月氏归附汉朝,移居于张掖一带,号为“义从胡”。他们在那里生活了很久,直至东汉末灵帝中平元年(184年)还见于史册。
5.鲜卑是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于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因此为族名。
乌丸属于中国北部(现河北、辽宁一带)以骑兵为主力。
山越主要居住于中国南(现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一带)山岳地带。
匈奴:中国北方(现内蒙古、山西、陕西一带)
其实已经很简略了,删无可删
南匈奴 北匈奴
东汉初年,当汉光武帝刘秀进行国内统一战争时,匈奴的势力有所发展。建武二年(公元26),渔阳太守彭宠反对刘秀,曾结匈奴为援。割据三水(今宁夏同心境)的卢芳在匈奴的支持下占据北边诸郡,同匈奴一起经常向南寇扰。光武帝也曾遣使与匈奴修好,但是没有取得结果,以后东汉派吴汉率军抗击匈奴,也经岁无功而返。统一战争结束后,卢芳于建武十四年逃入匈奴,东汉为了避免边境冲突,罢省定襄郡(治今山西右玉南),徙其民于西河(治今山西离石);徙雁门(治今山西朔县东南)、代(治今山西阳高)、上谷(治今河北怀来东南)等郡吏民六万余口于居庸、常山以东。这样,匈奴左部就得以转居塞内。建武二十年,匈奴一度进至上党、扶风、天水等郡,成为东汉王朝严重的威胁。
正在这时,匈奴人遇到连年的旱蝗,赤地数千里,人畜死耗很大。东面的乌桓乘机进击,迫使匈奴北徙。接着,匈奴贵族中又发生了争夺统治权的内讧。建武二十四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边八部拥立为南单于,他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率部众到五原塞,请求内附,得到东汉的允许。从此以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建武二十六年,南单于入居云中,不久又转驻西河郡的美稷,分屯部众于边境各郡,助汉戍守。东汉王朝常以财物、粮食、布帛、牛羊等赠给南匈奴,供给之费,每年达一亿钱以上。南匈奴同东汉和平相处,边境安宁,原来内徙的边郡居民,也多陆续回归本郡。和帝初年,南匈奴领有三万四千户,二十三万多口,包括军队五万人。南匈奴人逐步转向定居和农耕生活,并且逐渐向东向南迁徙。
北匈奴离汉边较远。他们控制着西域,常常侵扰河西和北方郡县,掳掠南匈奴人和汉人。东汉王朝为了避免这种侵扰,答应与北匈奴“合市”,一些南匈奴贵族因此对东汉发生怀疑,他们同北匈奴贵族暗中联络,准备共同反对东汉王朝。东汉为了隔绝南、北匈奴的交通,设置度辽将军,统度辽营,屯兵于五原曼柏(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章帝时,北匈奴贵族驱牛马到武威与汉人“合市”,得到郡县的隆重款待和东汉王朝的馈赠。
北匈奴受到北面的丁零、东面的鲜卑、东南面的南匈奴的夹攻,又受到西域许多国家的反击,势力薄弱,部众离散,大批地向东汉投降。东汉王朝为了保障河西四郡的安全,并相机恢复同西域的交通,发动了对北匈奴的进攻。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汉军四路出击祭彤(或作肜)、吴棠出高阙塞,窦固、耿忠出酒泉塞,耿秉、秦彭出张掖居延塞,来苗、文穆出平城塞。窦固、耿忠的军队追击北匈奴至天山和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夺得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在那里置宜禾都尉,留吏士屯田。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窦宪、耿秉率师出击北匈奴,北匈奴降者二十余万人。汉军出塞三千余里,直至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命班固刻石而还。
永元二年,汉军复取伊吾。永元三年,汉军出居延塞,围北单于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匈奴战败后离开了蒙古高原,向西远徙。从这时起,匈奴东面的鲜卑族逐步西进,占据了匈奴的故地。
西域诸国
班超在西域的活动 王莽时期,西域分割为五十五个小国,其中北道诸国,复受制于匈奴。莎车在塔里木盆地西端,当匈奴入西域时,莎车王康保护着受匈奴攻击的原西域都护吏士及其眷属千余人,并率领近傍诸国军队抵抗匈奴的侵犯。建武五年(公元29),莎车王康檄书河西,询问中原情况,河西大将军窦融承制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建武十四年,莎车王贤与鄯善王安遣使到汉,请派都护,光武帝没有力量,只好拒绝。此后匈奴遇到连年旱蝗,势力衰竭,莎车则逐渐骄横,攻掠近傍小国。在这种情势下,车师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国,于建武二十一年遣王子入侍,再请汉派都护,光武帝仍然没有答应。莎车王贤见都护不出,于是攻破鄯善,又杀龟兹王。鄯善王警告东汉朝廷:如果再不置都护,各国将臣服于匈奴。光武帝回答说:“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这样,车师、鄯善、龟兹先后投降匈奴。此后,于阗攻灭莎车,势力增强,称雄南道,但不久也被匈奴控制了。
1.东汉末年 鲜卑族当时最强大的首领是檀石槐, 综合来看4个民族中还是匈奴 最为强大. 因为在东汉末年以后匈奴南单于与其他割据一方的军阀一样,积极参与了汉魏之际的各种战争.
2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发生的以张角为首的黄巾起义虽然不久便被镇压下去。但其他汉胡人民的起义仍连续发生,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凉州边章、韩遂的汉羌军、今河北西部山谷区张燕领导的黑山军,都发展到十余万乃至数十万之众。汉朝先派司空张温发幽州乌桓突骑三千讨凉州。这支队伍刚行到蓟中,乌桓因军中饷款亏欠,多叛归。故中山太守张纯怨张温不令自己带领这批乌桓部队,乃与同郡故泰山太守张举及乌桓大人丘力居等连盟反叛,劫略蓟中,杀护乌桓校尉及右北平太守,众至十余万。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汉朝调发南匈奴兵,配合幽州牧刘虞讨伐张纯。单于羌渠遣其子左贤王于扶罗将骑前往,匈奴国人恐发兵无已,于是匈奴右部�落与先已反汉的屠各胡合,共十余万人,攻杀羌渠。于扶罗在外闻知,自立为单于。杀羌渠的国人,恐于扶罗为父报仇,乃另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于扶罗到洛阳讼诉和求助。适逢灵帝病死(189年),董卓带兵人京,天下大乱。于扶罗乃与白波军合兵攻打郡县。时各地多聚众筑壁自保,于扶罗钞掠无所得,部众受到挫伤,只好在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停住。须卜骨都侯为单于仅一年而死,南庭不再立单于,只以老王代行国事。
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初,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于扶罗与驻在上党的张杨一起投靠了袁绍,二人屯兵漳水。次年(191年),于挟罗拟叛离袁绍,张杨不从,于扶罗乃劫持张杨出走,在邺城南被袁绍将麴义击败。既而于扶罗袭杀驻在黎阳的度辽将军耿祉,兵势复振。董卓以朝命封张杨为河内太守。初平四年(193年),袁术从南阳转移到陈留,屯军封丘(今河南封丘西南),于扶罗又依附袁术。袁术被曹操打败后,于扶罗返归乎阳。兴平二年(195年),于扶罗死,弟呼厨泉继立为单于。十二月,董承、杨奉等奉献帝东归,李傕、郭汜等追赶乘舆。董承、杨奉屡吃败仗,乃招故白波帅李乐、韩暹、胡才及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共同卫护献帝。建安元年(196年)七月,献帝始到洛阳,去卑又护送献帝到许,然后返回平阳。
3尉迟氏 讹氏 甘青藏族“洼扎”和“吾合扎”等氏族,都是“月氏”或“兀者”之后裔,月氏民族遍布河西、中亚、南亚的格局,是在一个漫长的时期中,通过多次的迁徙活动形成的。
4. 在东汉时期的月氏应该势力很小,可能已经迁移到了西方, 在西汉时期或者说公元前5~前2世纪初大月人都是很强大的.为匈奴劲敌.只是后来被匈奴大败.
5.乌桓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3世纪初乌桓大部分归附曹操,有万余落入迁中原,渐与汉族融合。留居塞外的大多并于鲜卑。
鲜卑,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中部与北部,其名则始显于东汉初年。语言、习俗与乌桓同。秦、汉之际匈奴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汉武帝大败匈奴,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人随之南迁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一部分(拓跋部)则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东汉初,乌桓内迁,鲜卑又因之迁到五郡塞外。北匈奴西迁,鲜卑进至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渐盛。汉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 今山西阳高西北 ),组成诸部军政联合体 ,东 、中、西3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任用汉人 ,制法律 ,由汉地输入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其势力“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尽有匈奴故地。檀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各拥所部,附属汉魏。魏晋时期,北方草原上活动的主要是鲜卑各部。有人认为,“西伯利亚”一名的产生可能就与鲜卑人当年的活动有关。晋南北朝时期,内迁鲜卑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 西秦 ;秃发氏曾 建立南凉 ;拓跋氏先建代国,后改魏,终于统一北部中国。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鲜卑化汉人高氏与鲜卑化匈奴人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迁到青海统治羌人,直到唐初才为吐蕃所灭内迁鲜卑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融合。鲜卑汉化尤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后称元宏)改革最为激进。后虽有反复,但降至隋唐,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羌族,匈奴 ,太长了,楼主可以去百科上自己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