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厦门话叫它“风台”,就好比客人叫做“人客”一样。刮台风就叫“起风台”。
基本上我不怕风台,因为风台怕厦门,它一看到厦门就躲着跑。再说,还有台湾护在前面,风台遇上宝岛中央山脉不是散伙,就是已经后劲不足了。但我小时侯那一次例外。
那年我还小,我们家刚从鼓浪屿搬回厦门。记忆中,小时候的风台很多,也最“大阵”,那呼啸声在夜中很恐怖但很刺激。我不爱静静的过日子,巴不得每天闹哄哄的,所以就很喜欢风台常常来。
风台来了,我们全家就可以和所有的邻居一起,被“居里(委)会”安排到附近的“不建木”的实验小学睡觉。那里的房子很大,很多人一块睡在地上,真“闹热”(热闹)。那时候,钢筋水泥平顶的房子我们叫它“不建木的”,是最安全的。而我家和外婆一共10口人,老住在一间八平方米、上面有红色小瓦片的屋子里。这很闷得荒。
那一夜,印象中好像风不大。课室的窗玻璃用牛皮纸贴满了大叉叉(这原是防备金门那边的炮弹打来,玻璃不会破碎伤人)。外面没有大的动静,不很好玩,在失望中睡着了。
天还没亮,有邻居小朋友把我弄醒了,他大声对我喊着风台来了。果然,一阵紧接一阵的风凄厉地叫着,还夹伴着呜呜声和象口哨的音响,远处不断听到什么东西倒塌和摔破的声音。这是我经历的“第一大声”的风台。我高兴地欢呼起来,其实有点害怕。
天亮了,风台还没走,玻璃破了好几块,望出去,学校操场的树已经都倒在地上。我们都不能出去。大约是中午,风终于停了,有人进来说。轮渡让风吹倒了。很想去看看,但大雨下个不停。
第二天,雨停了一会,我和小伙伴赶紧往轮渡跑。沿途看见很大很大的树倒在路中央,一些房子的瓦片都没了,有的倒了。
轮渡的地上都淹大水了,过渡桥整个掉到海里,停小舢板的石级有好多长长的大石条都被风刮跑了,一些破船趴在很脏的水里摇晃。岸边也垮了好几处。厦门完全变了模样。
这是1959年8月23日3号台风艾瑞丝。---我长大以后才知道。
风台原预估7级,从汕头上,却突然改变动向,风力也骤然大增,杀入台湾海峡,一个左拐,直接从厦门登陆。据说当时最大阵风17级,暴雨又赶上天文大潮,市区淹水高达一米,集美海堤被击溃。三人环抱的巨树连根拔起。
现在,老人们凡提到风台,一定会讲到那一次。
那次风台在行进中的的瞬间增强,它的诡异多变,是所有人始料不及的。人与物的损失、惨痛的教训给整个厦门、乃至福建和国家留下了无法抹去的阴影。至今,福建再没有一个风台能够与它相提并论,它始终保持着一些不破的纪录,包括之后首次动用外汇,进口了国内当时唯一先进的气象测量设备。
1.
台风的成因,是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成水汽升空,而周围的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终必使整个气流不断扩大而形成「风」。由于海面之广阔,气流循环不断加大直径乃至数有公里。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磨擦,由于越接近赤道磨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漩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漩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台风的中心就在我们目前看到的风向成丁字形的位置,根据风向和风速就不难判断出台风中心的距离和走向了。根椐我四十年观测台风耒临前的行云方向,判断台风是否从本地经过,基本上全部准确。准确性有好多次竟先予本地的预报。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米时,我们就称它为台风。
台风源地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广阔的洋低纬洋面上。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加强发展为台风的初始位置,在经度和纬度方面都存在着相对集中的地带。在东西方向上,热带扰动发展成台风相对集中在4个海区。
(1)南海中北部的海面
(2) 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
(3)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面
(4)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
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作用于台风的动力。动力分内力和外力两种。内力是台风范围内因南北纬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转偏向力差异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台风范围愈大,风速愈强,内力愈大。外力是台风外围环境流场对台风涡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基本气流东风带的引导力。内力主要在台风初生成时起作用,外力则是操纵台风移动的主导作用力,因而台风基本上自东向西移动。由于副高的形状、位置、强度变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致台风移动路径并非规律一致而变得多种多样。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其移动路径大体有三条:
①西进型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最后在中国海南岛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这种路线多发生在10-11月,2006年就是典型的例子;
②登陆型: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登陆,并逐渐减弱为低气压。这类台风对中国的影响最大。近年来对江苏影响最大的“9015”和“9711”号两次台风,都属此类型,7-8月基本都是此类路径;
③抛物线型: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这种路径多发生在5-6月和9-11月。
厦门的地里位置本来就在台风的影响范围,但由于受到台湾地形和台湾海峡的影响,台风在驿动中容易受到影响而转向,而且福建腹地多山,热带低压虽然存在但不是主要的原因。
厦门市位于东经118o04′04〃、北纬24o26′46〃,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而称“鹭岛”。宋太平兴国年间,因岛上产稻“一茎数穗”又名“嘉禾屿”。厦门由厦门岛、鼓浪屿、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区以及同安等组成,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国际性海港风景城市。
厦门的主体——厦门岛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面积约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岛屿。厦门港是一个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港区外岛屿星罗棋布,港区内群山四周环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厦门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至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至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
全市人口中以汉族居多,另有回、满、壮、畲、苗、及高山等2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因素,拥有众多的归侨、侨眷及厦门籍侨胞和港、澳、台同胞。
厦门是我国东南部的一座海港风景城市,位于东径118°04′04〃、北纬24°26′46〃,背靠漳州、泉州大陆、面对金门、与台湾、澎湖列岛隔海相望。厦门市由厦门本岛、鼓浪屿岛、九龙江北岸沿海地区及附近小岛、海域和同安县组成,总面积1516平方公里。(厦门本岛略显五边形,东西宽12.5公里,南北长约13.7公里,面积128.18平方公里。1955年10月,亦集海峡长堤筑成,使厦门本岛与大陆相连,成为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