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 ; “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指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伯乐指的是指有眼光,善于发现常人发现不了的事物,千里马是指有能力但是外表看似普通的事物
伯乐 :
bó lè
相传春秋时人,善相马。后用来比喻发现、培养人材的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无伯乐谁相识。
千里马:就是指有才能的人.
伯乐,就是能慧眼识英雄的人.
千里马, 就是英雄啦.也泛指各种有才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