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作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生产方式、聚落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的变化。 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逐渐增高,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中国国家发展和政局稳定。
案例
尽管在山西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的2500多亩耕地中,还很少有撂荒的现象,但是前景不容乐观。种玉米、核桃等的主要劳动力都是60岁左右的农民,纯朴的农民大叔大娘,出于对土地和耕种的自然感情依然坚守耕作,但是每人平均要经营20-30亩耕地,基本依靠人力和畜力,劳动力“超负荷运转”。该村已经出现种粮的农民不足,再过5-10年,这些老人无法劳作之时,种粮主产区的劳动力将后继无人。这些地区农田分散,土地流转实践也不成熟,社会资本进入集中耕种的积极性并不高。如果若干年“农民荒”没有得到缓解,农村已经存在的“撂荒”现象将会愈演愈烈,由于粮食生产的季节性,一次发生,影响一季,持续发生,将会恶性循环,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如果中国高层进一步关注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借助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正能量,重新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办集约化大农业,实现中国农业的规模化和农业机械化,这样城市化就有利于农村大发展,也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反过来,农村的现代化的发展,会剩余更多的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会进一步促进中国工业的规模,促进城市化进一步的提高。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中国一些发达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已出现了生活富裕起来的阶层从城里向郊区迁移的趋势,也就是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市郊化阶段”。发展“城市圈”“卫星城”需要注意到城市职能和周边郊区职能的转化和协调发展。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中心城市应该不断加强“城市带”和“区域经济”的规模、布局、功能的完善。城市职能的不断演进,是中心城市良好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解决大城市病、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城进农退城市化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的确触目惊心。曾经有学者概括,现代城市化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病”,表现在住房、交通、环境、就业、安全、卫生等方面;二是“城市文化病”,即人们对城市本身的怀疑、失望、厌恶、憎恨甚至敌视等极端心态与行为。
有西方学者提出,现代城市化在根本上是一种西式的“城进农退”城市化。由于以与自然对立和对乡村排斥为理论基础,这种扭曲的城市化注定对自然、对农村、对弱势群体不厚道,难以避免无根性和不可持续性。
上述概括或有偏颇之处,却有助于戳破以大城市为基调的西式城市化的美丽神话, 让我们直面现代城市化问题,寻求对策。大城市病是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不好,将直接威胁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生态安全。用大卫·格里芬的话来说,“如果放任生态危机,人类文明将在全球追求无节制的发展中走向终结”。
现代城市化的弊端表明,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城乡共荣的城市化模式十分必要。这种新模式应该是现代城市化的升级版,主张都市与田园交融、工业与农业和睦,发展有机、有根、有情的“审美城市”。
西方国家正在展开的社区支持型农业、城市农业以及城镇转型等运动,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探索。
社区支持型农业运动在美国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城里年轻人下乡从事农耕,开设小型有机农场。社区支持型农业不仅是城市反哺农村,更是农村哺育城市、农业支持城市,是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绿色”通道。社区支持型农业鼓励更多小农户采取有机农耕的方式来善待土地,真正体现了“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厚道。
一度陷入低迷的城市农业运动再度焕发生命力。人们日益意识到,单纯以经济衡量方法看,城市土地用于农业获益很低,但考虑社会和生态方面的回报,“其价值就会凸现出来”。在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增加绿色植物,缩减粮食生产环节和减少碳排放量等方面,城市农业都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城镇转型运动”是另一种有根化努力。“城镇转型运动”起源于英国托特尼斯郡,倡导可持续生活方式和重建当地生态复原力,因地制宜减少能源消耗,摆脱对石油的依赖。
这种新型城市化路径在西方至今尚未大规模出现。
对于中国,官媒和官方学者认为中国不仅有“天人合一”等优秀文化传统,还有从工业文明提前跨入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中国的高铁、移动多媒体、新能源等技术,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荣提供了重要支撑。这种城乡并茂的城市化如果成功了,不仅会造福中国人民,也将为世界和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大陆没有得到保护,中国的工业化也没有避免西方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问题,反而造成了比西方更严重的生态问题,土壤、水、空气,这些文明的基础都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的城市化由政府强力推行,一切以经济建设为核心,无视公平、正义和环境;纠正城市化问题的力量,无法得到官方支持,只能由民间力量艰难推动,这份力量主要由环保力量组成,但以第十王国为代表,因为第十王国首先旗帜鲜明提出了反城市化、尊重传统、尊重农村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