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四年(1726年),江浦县行政区划分为中、东、南、西、北5乡,48保,县城称本城保,与东白一上保、东白一下保、西白一上保、西白一下保、南门外保同属中乡。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始行市、乡制,中乡改为江浦市,本城保属之。
民国一十七年(1928年)上半年,奉省令取消保制,城镇称街;下半年,市、乡改称区,江浦市改称城厢区,改街为里。
民国一十八年(1929年)7月,改里为镇,江浦县划为25个镇,77个乡,县城称城厢镇,属第一区,镇下辖街巷闾邻,5户编为邻,5邻编为闾。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扩并乡镇,废闾邻制,推行保甲制,江浦县划为35个乡镇,城厢镇下辖南门大街、文德街、东门大街、西门大街、上河街、下河街6个保。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撤销区制,全县划为17个乡镇,城厢镇辖12个保,即原城厢镇6个保、四合乡第一保、霁和乡第一至第三保,马鞍乡第一、第二保。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江浦县政府将原35个乡镇改划为11个乡镇,并采用和扩大保甲编制(每保15甲,每甲至少15户),将244保、2870甲并编为107保、1498甲。珠江镇将原城厢镇6个保和新东乡5个保、四合乡6个保、霁和乡5个保、马鞍乡4个保并编为9个保、190甲。
1949年江浦解放后,始行基层民主建政,县人民政府废除保甲制,始建区、乡(镇)人民政权,至1950年8月,江浦县划为3个区39个乡镇、173个行政村,珠江镇增设上河街村。
1951年冬,取消村、组制,实行代表区制,珠江镇共划有6个代表区。
1956年,撤销区制,扩并乡镇,江浦县划为2镇、11乡、331个代表区。珠江镇与高旺镇合并,为县直属镇,下辖10个代表区。
1958年,高旺镇划出,由原6个代表区改划为北街、南街2个居委会和1个蔬菜生产大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南街、北街社区改划为烈士塔、人民桥、解放桥3个社区。
1976年9月,烈士塔居委会划为烈士塔和东门桥两个社区。
1981年,成立求雨山社区。
1983年10月,增设城东和上河街社区。
1984年12月1日,建设乡团结村划归珠江镇。
1987年,珠江镇辖东门桥、人民桥、解放桥、烈士塔、求雨山、上河街、城东7个社区和珠江、团结2个村。
1992年11月,城东乡并入珠江镇,珠江镇辖10个村、10个社区,即团结村、珠江村、城东村、胡桥村、七里村、火药洲村、同心村、光明村、八里村、白马村和烈士塔、东门桥、人民桥、解放桥、求雨山、上河街、城东、城西、城北、王庄社区。
1996年8月,城东村并入白马村,增设新河、娄庄2个社区。1997年,增设康华社区。
2000年4月,建设乡划入珠江镇。
2001年1月,撤销王庄、娄庄社区,其辖区分别并入白马村、七里桥村,增设白马、七里桥社区,与村委会合署办公;撤销城西、城北居委会,其辖区分别并入团结、珠江社区。
2005年末,珠江镇下辖9个村,即大林、差田、中心、华山、虎桥、四所、张村、西江、新合村,7个村居合署社区,即七里桥、火药洲、白马、八里、光明、巩固、五里村(社区),4个涉农社区,即团结、珠江、同心、高旺社区,9个城市社区,即烈士塔、人民桥、解放桥、东门桥、求雨山、上河街、城东、新河、康华社区。 石英岩
石英岩分布于境内象山、大马山、西华山一带。大马山二氧化硅含量达99%,自1958年起开采,矿石运往上海、安徽省马鞍山等地,是冶炼合金钢、制造玻璃和提炼单晶硅的原料;白马石英矿是典型矿点。2003年停止开采。
石灰岩
石灰岩分布在小马山、大马山、馒头山一带,氧化钙含量不高,主要用作烧制水泥和石灰的原材料。50年代起开采,2003年停止开采。
白云石
白云石分布在大马山、小马山一带。八里铺采石矿为代表矿点,矿石含氧化镁21%、二氧化硅21%。50年代起开采,主要用作建材。2003年停止开采。
黄砂
黄砂主要成份为石英岩、石灰岩等分化砂砾,分布于境内高旺—老虎桥一带阶地上,民国时期就有开采,解放后开采规模扩大,主要用于建筑和生产混凝土构件。50~70年代,高旺砂矿产量高,砂砾质量好。80年代,虎桥、杨柳、差田等村形成规模生产。90年代,村组砂矿陆续停采。
粘土
粘土分布于七里桥—五里桥黄土丘岗地区,为烧制砖瓦的优质原料。60年代起,沿线相继建砖厂6座。90年代,全镇平均年开采粘土40万立方米,产砖瓦1.5亿块。 江浦居民向以汉族为主,回族次之。2005年,全镇有回族、土家族、苗族、满族、蒙古族、侗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瑶族、达斡尔族、仡佬族、黎族、畲族、藏族、壮族16个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