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民的艺术成就

2025-05-14 09:00:3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作为国内戏剧界有影响的学者应邀参加“`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暨国际研讨会”、“`95全国艺术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研讨会”“`96中国大陆、港、澳、台戏剧交流暨学术研讨会”  2000和2002年在台湾、澳门举办的第三、第四届华文戏剧节,应邀担任了大会学术代表发言的讲评人与戏剧节期间现对观众的演出剧目现场评论人,显示了较高的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准。
主要学术成绩体现在小剧场戏剧研究、当代戏剧研究、曹禺研究、田汉研究、中国话剧史研究四个方面。发表《中国小剧场戏剧的两次浪潮》、《应具备小剧场意识》、《小剧场的空间意识与南京小剧场戏剧节》、《中国小剧场运动的第二次浪潮》、《艰难的起飞》、《小剧场运动与中国话剧》、《两次盛典、几点异同》等论文。在中外戏剧比较研究的方法与视野里,提出19世纪末世界小剧场运动与中国新时期小剧场戏剧的区别、概念界定;对小剧场戏剧进行了从文学到演出形态、观演关系与空间特征的一系列美学框定;提出了中国话剧“舶来”于小剧场运动影响的冲击波,小剧场运动推出的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戏剧是中国话剧创造与诞生的基础摹本的新观点,廓清与纠正了中国话剧史研究溯源的含混与误解。
从戏剧本体、戏剧独特的美学魅力、戏剧的生产与观众学意义、戏剧的文化经济生态环境、当代中外戏剧舞台的“先锋”辨析等角度发表了系列文章《论新时期戏剧观念的变化》、《在“戏剧危机”背后》、《“戏剧观”种种及其他》、《戏剧危机与文化尴尬》、《历史遗症·文化选择与戏剧困顿》、《戏剧危机的三种尴尬》、《生存与发展,一个困扰戏剧的主题》、《困窘与生机——中国当代戏剧的两面性》、《自救?沉沦?闯入商业网点的戏剧》、《“先锋戏剧”——当代先锋戏剧中国戏剧舞台无法省略的景观》、《论当代中国“先锋戏剧”的特征》、《论当代“先锋戏剧”的意义》、《论当代“先锋戏剧”的负面值》、《离婚进行曲——当代中国电影与戏剧模式》等,提出了整体戏剧、造就观众与瓜分观众、中国当代戏剧的两面性、生存发展一条龙模式、电影与戏剧难分难舍的“故事叙事模式”等有影响的观点。关于当代“先锋戏剧”的系列文章,是中国首次全面、系统地正面论述对戏剧主流话语构成极大冲击的“先锋戏剧”的论文。《剧作家》1997年第3期“卷首语”提示道:“《当代中国先锋戏剧的负面值》提出并回答了当代戏剧的一个学术问题和导向问题。
对曹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总结,尤其对新时期曹禺研究的突破、成果与失误、偏颇作了深入的研究思考。这反映在《曹禺研究,一个残缺的世界》、《在中国话剧氛围浸润下的曹禺剧作》、《论近年曹禺的得失》等论文中。刊发《在中国话剧氛围浸润下的曹禺剧作》在《郭沫若的早期历史剧》、《文明戏,时代情绪的宁馨儿与殉葬品》、《新中国戏剧、影、视艺术发展的相互关系纵横谈》、《小剧场运动与中国话剧》等论文中,对中国话剧的起源、流变、文明戏兴衰的社会历史原因、郭沫若的史剧创作与中国历史剧观、新中国戏剧、影、视艺术发展的相互关系史线索提出了新的见解或做了拓荒性的梳理。尤其是,把中国话剧史的研究放到世界戏剧文化格局中去进行梳理与比较,在世界戏剧文化的影响与交流的动态中去准确定位,在谋求和平与发展的当代主题下、在同时又要保持民族的自身特色与繁荣的立足点上,具有观实现意义与价值。
以吴戈为笔名发表论著与文学作品,陆续出版了专著《田汉评传》、《云南现代话剧运动史论稿》、《戏剧本质新论》、《当代戏剧诸象》、《剧坛沉思录》,有140余篇学术论文与评论发表,有诗、散文、剧本、小说与报告文学等体裁五十余种发表、排演、播出。参与独立承担“新中国文学发展史”之“新中国戏剧、电影、电视发展史述”、“中国现代戏剧比较史”之“小剧场戏剧运动与中国话剧”、“云南现代话剧运动发展史”、“中、美现代戏剧交流史研究”等四项省(部)级以上重点研究项目。
先后有18篇文章被权威刊物——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戏剧研究》、《戏剧、戏曲研究》、《舞台艺术》和《中国电视艺术研究》全文复印转载。有20余篇论文、评论被《中国戏剧年鉴》、《新华文摘》、《文艺理论与批评》、《文摘报刊》、《文摘周刊》、《戏剧艺术》、《戏剧、戏曲研究》摘要介绍、索引编目或被学者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