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5-05-20 02:20:1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相关思考
  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没有休止符,不可能依靠一个或几个活动解决所有问题,需不断加压、持续用力。
  首先,服务群众是回应群众诉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之所以要服务群众,其根本原因是群众有需求,有期盼,如果不能有效回应,群众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社会就会因之不和谐。因此,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将“实现民生新改善”放在我们工作的更加突出位置。
  其次,服务群众是了解基层实情、推进工作落实的迫切需要。当前,各级党委政府自认为做了很多服务基层的工作,但是群众不满意,基层不买账。究其根本,还是没有将民生是否得到改善作为评价服务好坏的标准。部分单位机械执行上级文件要求,不考虑基层实际;一些部门只顾标新立异,没有让群众享受到“红利”等等,这样自然就得不到基层的拥护。开展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就是要解决坐机关不接地气、坐办公室瞎指挥的坏毛病,真正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情,切实“号准”基层所需、群众所盼这根“脉”,贴船下篙开展工作。
  第三,服务群众是锤炼干部作风、拉近党群干群距离的迫切需要。近来,由于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原因,导致部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不满情绪仍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扭转这种局面,各级党员干部就必须进一步增强群众观点、强化服务意识,将作风建设贯穿于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全过程,主动深入基层、走进群众,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实打实帮助群众解决一批“急难愁”事,以实际行动赢取群众的信任。
  二、对策建议
  一是要细化服务内容,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强化问题导向,要围绕群众需求,明确服务内容,切实增强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在服务群众时,要辩证地理解好“大”和“小”关系,既要大处着眼,围绕“医教食住行”等涉及千家万户的重点领域开展服务,更要细处着手,真正深入到困难群众中去,了解不同群体所想、所盼、所急、所难,了解一些个性化的需求,把小实事办好,老百姓利益维护好,把群众路线践行到实处,让更广大的群众满意。
  二是要丰富组织形式,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在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结合实际创设好载体,切实增强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以务实管用的方法,引导群众、凝聚群众,科学有效解决存在的矛盾,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物质精神需求。要认真吸收借鉴以往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一些好经验、好做法,把公职人员“双回”、“三级联动大接访”、“六大服务村村行”、“民生套餐日”等系列好的活动载体坚持好、承接好。
  三是要保持过硬作风,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作风等到了很好的锤炼,在其他各项服务群众工作中,还是要继续保持教育实践活动中锤炼出来的好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地生根,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积小胜为大胜,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实惠,以保障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特别是要敬终如始地把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抓到底,逐一整改、达标销号,不放过一个,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四是要强化制度建设,凝聚服务群众的强大合力。要更好地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离不开创新机制、整合力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对以往的一些好载体、好做法,要认真进行总结反思,不断细化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形式,提高协调配合,强化组织保障,凝聚服务合力,完善制度设计,将好的联系服务群众载体,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立完善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制度体系,确保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努力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