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是魏晋时期一个知名的文人,因为愤世嫉俗而隐居竹林,终日饮酒作乐,与六个一同隐居的朋友被称作竹林七贤,因为其行事肆意酣畅,多有常人不能理解的疯狂行为,所以被冠以“猖狂”的评价,魏晋多狂士,阮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阮籍幼时丧父,生活境遇很是困苦,性格十分孤僻却勤奋好学,学习经世致用之道,想要建功立业,但是生不逢时,恰好当时是魏晋交替的乱世,寒门士子的上升渠道被堵死,各种阴暗的思潮涌动,而阮籍的性格就决定了他在仕途上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所以郁郁不得志,开始有些愤世嫉俗,最终选择隐居。在隐居的时候终日饮酒狂歌。有一次阮籍驾车出门,走到没有路的时候坐在地上放声大哭,饮酒的时候还喜欢放声长啸,相当于当时的行为艺术,狂放至极这才得了猖狂的评价。
当时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个人一起隐居,行为上都是叛逆世俗这种,被世人称为七贤,这个贤名与济世无关,也与成就无关,就是一群避世的人,却恰好符合了魏晋时期的文化氛围,其实这群人并没有做出什么有益于社会的事情。魏晋时期社会变革剧烈,对于思想的冲击非常严重,而且由于战乱死伤者颇多,于是思想上出现了放浪形骸的思潮,轻生好死是时代的主流,文人更喜欢这种风格,服食五石散,终日饮酒狂歌,其实都是精神压力比较大的宣泄。
魏晋时期过去之后,这种狂放的行为级本被压制,这种行为艺术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后世人听到竹林七贤的名号也觉得非常新颖,甚至有人想要尝试模仿,但是终究不能成功,不是偏执的人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因为在古代的“猖狂”并不是一个贬义词。随着时代的并且我们中国的汉字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词语的意义也会产生一些变化,而在古代的时候“猖狂”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褒义词,是形容人们比较洒脱的,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如今却把它归为贬义词了,但是古人想表达的意思却是与我们不同的。
他们用“猖狂”这个词来形容阮籍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佩。阮籍是竹林七贤当中的一个人,所以说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正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才,使得人们对他非常敬佩。人们都是比较敬佩他的才华的,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一样那么有才华。但是人们也比较惋惜于他的英年早逝,他们觉得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应该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也就是做到长命百岁,但是阮籍却是一个比较短命的人了。
他们用这个词来说阮籍其实也是为了表达出阮籍的洒脱。阮籍是一个非常洒脱的人,他完全凭着自己的心意去做事,如果什么事不合他心意的话,他就不会去做,而当时司马氏一直希望阮籍能够为他效劳,但是他却不喜欢司马氏那样的人,所以他就不想为司马氏效劳,但是他又不能明面上拒绝他,所以他就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他装傻,以此理由不去为司马氏效劳。而在古代很多人都会屈服于别人的权威了,但是他却没有,因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洒脱的人。
总之,人们用“猖狂”这个词来形容阮籍,其实并不是对他的贬义,而是对他的表扬。
他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容易情绪波动,用猖狂来评价,是因为他不畏权势,敢说敢做。
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写“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由此可见阮籍的真性情,他活得恣意汪洋,心中想到悲愤的事能够在路上嚎啕大哭,做事完全随心所欲。活的像个孩子一样让人羡慕。
这个阮籍是一个非常洒脱的人,看东西看得很通透,而且在以前猖狂其实是一个褒义词来的,所以当时的人才这么形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