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最早出现在唐朝武德四年。
《唐史》载:“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唐太宗李世民被山鬼迷缠,久治无效,遂诏书全国求医。时年24岁布衣猎人李畋应诏揭榜,借打猎用土铳原理,采用竹筒装入硝,爆驱逐山魈邪气,使皇上龙体康复,遂封李畋为爆竹祖师。
上栗人历来对李畋顶礼膜拜,早在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在始建于东晋九年(公元354年)的上栗南街佑圣观中设立了“爆竹祖师李畋之神位”,后李畋回乡以爆竹为业,并逐步把制造爆竹的工艺传给乡邻。李畋造福桑梓,得到百姓的尊重。
明太祖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当地人就将每年的4月18日(李畋生日)定为“爆竹鼻祖”的诞辰纪念日,一到这一天,湘赣边界的麻石、大瑶、金刚、文家市、桐木、白兔潭等地的群众便成群结队自发祭奠纪念李畋,一直沿袭至今。
扩展资料
烟花又称花炮、烟火、焰火、炮仗,中国劳动人民较早发明,常用于盛大的典礼或表演中,而现代全中国以及到全世界唯一能在同天同活动里施放烟花的活动作为跨年(除夕夜)活动。
烟花的品种名目繁多。按燃放效果分,主要有十三大类:喷花类、旋转类、旋转升空类、火箭类、吐珠类、小礼花类、烟雾类、造型玩具类、组合烟花类、线香类、摩擦炮类、礼花弹等;具体又可分为冷光烟花、礼花弹、盆花、罗马烛光、火箭、电光花、舞台烟花、冷焰火、瞬间烟花、火炬烟花、玩具烟花、鞭炮、舞台喷泉、架子烟花、日景烟花等3000多个。
另外,浏阳和万载等地生产的大型烟花,主要供大型焰火晚会欣赏而制造。主要种类有"焰火字幕"、"礼花弹"、"盆花"、"火箭"、"大彩火轮"、"架上烟花"6种,每年都有数十至上百个品类、规格。
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加强,还出现了电子烟花。电子烟花其实是一个投影仪,机身呈半球形,第一眼都觉得更像是一台天文望远镜。靠着上面的6只高光源LED镜头在光线暗淡的空间投影。其中大镜头一个,小镜头四个,还有一个可以旋转180度的镜头。所有镜头都在透明的球形盖的保护之下。而且底座部分有一排操作按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烟花 (花炮)
相传烟花始于隋唐,盛于宋代。北宋时烟花制作已很精致,有了显现戏曲人物形象的“药发傀儡”。南宋时节日盛行放烟花,当时的景象从《武林旧事》中可窥一斑:“宫漏既深,始宣放烟花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现代烟花可分为低空烟花、高空烟花、地面烟花、水面烟花、手持烟花、吊线烟花、造型烟花等八大类,令人眼花缭乱。绚丽多彩的烟花与声声爆竹相辉映,将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