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了要先鸣枪或敲芒锣报丧,寨里的人闻讯后即刻带着米、钱物等前来看望,表示吊唁。人死后,亲属即刻到寨子中精通风水的“贝玛”或师傅处择下葬的吉日吉时,同时派出寨中的青年小伙去通知各地的亲戚,请纸工师傅到家中制作灵幡,请鼓吹队等。
一般来说,所择的下葬之日和停灵之日有一段间隔,三五天、十来天不等。这一段时间,寨子中的人都会到死者家中守灵和“哭灵”。“哭灵”是花腰彝人丧葬的一大特点,一般由已婚的妇女所为。“哭灵”并不是号淘大哭,而是有腔有调,其内容也极为丰富,有追思亡灵的,有控诉子孙不孝的,有叮嘱亡灵一路走好的等等。
安葬前要请“贝玛”念《指路经》。《指路经》亦称《指路送魂经》。花腰彝人认为,人有三魂,人死后一魂守护家坛里的神主,随时接受子孙的祭祀;一魂守护坟墓,庇荫子孙后人繁荣昌盛;一魂去幽冥世界,同老祖宗在一起,重新安家立业,劳动生息。但三魂都要按照“贝玛”的指点,先回到老祖宗的发祥之地,然后再分开。故按彝族风俗,人死后必须请“贝玛”作祭指路送魂。送魂回归故士的路线,即为古时先民迁徙之路线,使死者能顺利地到达祖宗居住的地方支。出殡的头一天晚上,人们彻夜不眠,寨子中的青年男女都要在灵柩前跳一种舞蹈,称为“踩荆棘路”,意思是为死者的亡灵踩开一条平坦的大路。
出殡之时,孝子孝孙分跪道路两侧,由寨子中已婚壮年男子抬着的灵柩从中间通过,鼓吹队紧随其后。待灵柩通过后,孝子孝孙大哭起立尾随,一直送到山坡脚下。然后,家人便把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些物品在寨子头的道路旁进行焚化。之后人们争相跑回家,恐怕沾染上邪物,到门口跨过火盆方可进家。
在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三个乡镇,居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人。花腰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花腰并非自称,是他称。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花腰彝的民居,是彝族地区特有的土掌房。其墙壁和屋顶用土夯筑而成,冬暖夏凉,且屋顶家家相连,上一家房顶即可跑遍全寨。
花腰彝族丧葬礼仪 人死了要先鸣枪或敲芒锣报丧,寨里的人闻讯后即刻带着米、钱物等前来看望,表示吊唁。人死后,亲属即刻到寨子中精通风水的“贝玛”或师傅处择下葬的吉日吉时,同时派出寨中的青年小伙去通知各地的亲戚,请纸工师傅到家中制作灵幡,请鼓吹队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花腰彝人淳朴的民风,像丧葬、灾祸等事,寨子里的人都是群体出动,群策群力。 一般来说,所择的下葬之日和停灵之日有一段间隔,三五天、十来天不等。这一段时间,寨子中的人都会到死者家中守灵和“哭灵”。“哭灵”是花腰彝人丧葬的一大特点,一般由已婚的妇女所为。“哭灵”并不是号淘大哭,而是有腔有调,其内容也极为丰富,有追思亡灵的,有控诉子孙不孝的,有叮嘱亡灵一路走好的等等。 安葬前要请“贝玛”念《指路经》。《指路经》亦称《指路送魂经》。花腰彝人认为,人有三魂,人死后一魂守护家坛里的神主,随时接受子孙的祭祀;一魂守护坟墓,庇荫子孙后人繁荣昌盛;一魂去幽冥世界,同老祖宗在一起,重新安家立业,劳动生息。但三魂都要按照“贝玛”的指点,先回到老祖宗的发祥之地,然后再分开。故按彝族风俗,人死后必须请“贝玛”作祭指路送魂。送魂回归故士的路线,即为古时先民迁徙之路线,使死者能顺利地到达祖宗居住的地方支。出殡的头一天晚上,人们彻夜不眠,寨子中的青年男女都要在灵柩前跳一种舞蹈,称为“踩荆棘路”,意思是为死者的亡灵踩开一条平坦的大路。 出殡之时,孝子孝孙分跪道路两侧,由寨子中已婚壮年男子抬着的灵柩从中间通过,鼓吹队紧随其后。待灵柩通过后,孝子孝孙大哭起立尾随,一直送到山坡脚下。然后,家人便把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些物品在寨子头的道路旁进行焚化。之后人们争相跑回家,恐怕沾染上邪物,到门口跨过火盆方可进家。
彝族支分繁多,分布甚广,所处的自然环境也不一样,丧葬习俗乃至仪礼在各地彝区,各个支系也不尽相同,从丧葬形式到丧礼程度都有明显的地方差异和支系特点。 从各地彝族的丧葬习俗来看,彝族的丧葬有多种类型,如树葬、陶器葬、天葬、棺木土葬、火葬等。有的为历史上本民族所实行过的古老葬式,有的则是根据死因而采取的特殊葬法。但明清以前,彝族社会普遍盛行的传统葬式是火葬,迄今大小凉山彝区仍沿行;而滇、桂其它彝区在明末清初受汉族影响已改为棺木土葬,但仍保留了本民族的丧俗。 树葬 树葬是彝族古老的一种葬俗。云南彝区流传着一则关于“树葬”的传说:“在汉代,诸葛亮在世的那个年代,彝族先祖孟获大将军的妾死了。孟获让属下用帛缎裹尸,葬之在青松树丫上。人们围在树下唱歌、跳舞,悼念这位美丽的妾”。当地人们还传说,树葬之后,骨头从树上掉下来,不好处理,于是用桶把裹着帛缎的骨头装起业,或放之于树洞,有说放之于灵房,称为“鬼桶”。 陶器葬 陶器葬又称为“直葬”、“冲天葬”。即是在人列后,用六尺高的坛罐,将死者放入站直,埋在土里,垒成坟堆。云南路南撒尼支系的彝族历史上曾实行过这种葬法。当地人认为是祖先传下来的,人是站着走的,也要站着死,头顶青天,脚踏大地,活着如此,死了也如此。 岩葬 云南富民县彝族是把骨灰装入陶罐再放入岩洞里。罗免乡糯支村有一大毕摩家的祖先就是这样安葬的,岩洞中还放有做斋以后送来的各种小木器具和小铁器具,多为生产生活用具及家畜木像。当地还有《岩葬经》。此实为二次葬的复合葬法。而凉山彝族古时也行岩葬,一般由毕摩查经推算,认为死者该岩葬就岩葬。 水葬 凉山彝族古代的特殊葬法,一般也由毕摩 根据死者的生肖、命宫、死日、死因查经掐算,认为水葬为上策即水葬。一般是将死者抬去投入河中,任水冲走,有谚云“该溺死于水者,不坠死于岩间”,认为其命该如此。后来衍变为将尸首背至河边或池边,使尸首足沾一下水,即表示已入水,才背去烧埋,或在河边火化,将骨灰扫入河中冲走。 天葬 采取这种葬法也由毕摩择定,方法同上。一般将死者背到山头上,放烟告天,背者大声说完“我们去拣柴来烧”,就各自分散离开,寻小路回家,以免死魂和鬼尾随而来,尸体则任飞禽走兽来撕食,如未被吃或未食尽,便主为不吉利,还要请毕摩诵经礼神,或加些什么诱饵来引野物。接下来也简化到只把尸体背到山上放一下,放出烟后例抬到别处烧埋。 土葬 滇、黔、桂及凉山边缘地区的彝族明清以后逐渐以棺木土葬代替了传统的火葬,即以棺木盛尸,挖墓穴,将棺木深埋土中,并以土丘为标记,垒砌坟冢。这主要是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但仍保留着自己的一些特点。 火葬 以火焚尸的丧葬方式,在彝区传袭已久。现云南省的彝区火葬时,尸须蜷曲,男仰卧,女侧卧,架起柴楼放火烧之。而后掘坑将余灰用坛装起并包以茅草,放在坑中埋葬。有的在垒坟后,堆子周围砌一转石头。宣威县有的彝家人的祖坟场就是火葬墓群。也有的在火化之后,将骨烬放入罐中送到岩洞时。达两种葬法皆属复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后再土送到岩洞里。这两种葬法皆属复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后再土葬,或火葬后再岩葬。而传统的火葬方式被保留和沿袭得较为完整和原始的,还是大小凉山彝区。 彝族社会非常重视个体生命终结时的仪礼,视之为重要而庄严的事情,因此丧礼中有相应的一系列繁杂而严格的仪式程序。彝族传统的丧礼程序以大小凉山彝家的火葬为代表的。 彝族谓火葬为“撮漆”,火葬葬礼的规模视死者的年龄而定,以对老人的葬礼最为隆重,青壮年者的葬礼次于之。按传统葬俗,火葬主要包括备丧、议葬、祭奠、指路、招魂、起灵、化形、聚食等仪式
“百度大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