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有大有小,离海岸有远有近,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岸礁。它沿海岸或岛屿周围延伸,像一条彩裙,又像一道坚实的屏障,保护着海岸免受海浪的冲击,有人又叫它裙礁。红海沿岸的岸礁有2700多公里长。第二类是堡礁。它与海岸隔海相望,其间隔有几十米深的礁湖,大致与海岸平行延伸。世界最著名的是澳大利亚大堡礁。第三类叫环礁。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环形,如岛屿下沉,周围的珊瑚礁就是环礁。全世界有330多个环礁,最大的如马绍尔群岛上的夸贾林环礁,面积在1800平方公里以上。
未露出水面的珊瑚礁称作暗礁,也被称作航海者的坟墓,因稍有不慎,船就容易触礁沉没。由于珊瑚虫还能进行有性繁殖,受精卵在消化腔中发育成浮浪幼虫,由口部排出随水漂流,不断扩大其分布范围,所以静卧海底的沉船用不了多久也会长满珊瑚。
珊瑚礁是石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一种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大到影响其周围环境的物理和生态条件。在深海和浅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它们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其中包括蠕虫、软体动物、海绵、棘皮动物和甲壳动物,此外珊瑚礁还是大洋带的鱼类的幼鱼生长地。
其形成是造礁珊瑚及其他造礁生物对生成礁的钙物质长期积累沉积的结果,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一种礁石。世界上珊瑚礁多见于南北纬30°之间的海域中,尤以太平洋中、西部为多。按形态划分有:裾礁(岸礁)、堡礁、环礁、桌礁及一些过渡类型。珊瑚礁生长速度一般为每年2.5厘米左右。有些珊瑚礁厚度很大,系因珊瑚礁生长发育过程中礁基不断下沉或海面不断上升所致。
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那样大小,它们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同时不断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所谓的珊瑚礁。
珊瑚从古生代初期开始繁衍,一直延续至今,可作为划分地层、判断古气候、古地理的重要标志。珊瑚礁与地壳运动有关。正常情况下,珊瑚礁形成于低潮线以下50米浅的海域,高出海面者是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反映;反之,则标志该处地壳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