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末期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为何有人说美军当时称登岛作战要伤亡百万?

2025-05-20 08:29:0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众所周知,日本宣布投降,是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降两颗原子弹之后。


而且当时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遭遇失败,已经是强弩之末、奄奄一息;表面看根本没有必要那样做。

但美军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他们认为如果登岛作战,美军至少会付出百万人伤亡,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打垮一个国家的军队跟彻底征服一个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美军击败日本海军也许容易,但占领日本则难比登天。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的地形。


虽然日本的面积并不小(四十万平方公里左右),但山地极其多,沿海平原则少得可怜。对于登陆战来说,日本这种皮包骨的地形根本没有合适的登陆场,唯一可以登陆的关东平原,则一上岸就要面对首都的重兵。相当于诺曼底登陆,一上岸后打柏林,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而另一方面,日本在本土修建了大量的工事,这些工事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加上日本人脑子不好使玩武士道,抵抗意志极其坚韧,很难对付。

所以,美军最初的想法,是通过摧毁日本工农业生产力,饿死日本人。


当时日本已经失去了钢铁和石油资源,工业制造能力被摧毁,粮食供应也出现紧张,根本就停不了多久。


日本发动战争后,三分之一的粮食依靠海外供应;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得慌,武士道不能当饭吃,没有粮食天皇也会趴下。


美军看出了日本的软肋,在1945年春天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封锁战——“饥饿战役”。


战役的目的就是断绝日本的粮食供应,砸他们饭碗,以造成全国性的大饥荒,对他们来个釜底抽薪。


日本在战时前后拥有一千多万吨位的船舶,但是经过太平洋战争,战被美军击沉了883万吨,战争后期只剩150多万吨船只,其中还有很多是“重伤船”不能出海,海运能力只剩下百分之十,即使这样美国人也不手下留情。


1945年3月下旬开始到8月上旬,美军出动92架轰炸机飞抵下关海域,将数千枚水雷投在那里,切断了通向朝鲜釜山的海运线。


到此本岛因海运完全瘫痪,几乎变成一座“死岛”。日本没有制造能力,没有扫雷艇;日本当时也失去制空权,对此束手无策,只能坐以待毙。


日本高层对此心知肚明,在7月间的战争研讨会大家一致认为,过不了多久,日本的工业生产就会因原料短缺而全部停止;这还不算,最可怕的是全国愈演愈烈的大饥荒。


日本本土是可以生长农作物的,但是因为农村青壮年大都被征入伍,庄稼只能靠老人和妇女耕作,地种不过来;由于战争,化肥、农药和种子都短缺,粮食产量骤减。


这一年日本大米的收获量降到660万吨,加上其他杂粮也只有900万吨粮食,只有正常需要的三分之一。


在此情况下,日本政府不得不一再下调粮食配给标准,居民每天只供给粮食290克。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日本全国已经陷入饥荒之中。


日本内阁一个官员说,等不到1945年年底,“日本只会剩下两种人—死人和濒死的人。”


天皇在1945年8月15日的那篇《终战诏书》中也公开承认,若继续战争,势必造成“我民族之灭亡”。所以说,美军只要继续封锁,要不了多久大和民族就会自动灭亡。

但是问题来了,日本人的韧性有时候会超出人的认知。太平洋战争中的日军能从屎里面挑大米吃,封锁究竟能取得多大的效果,也很难说。


美军不怕全副武装的日本兵,就怕士兵脱下军装战斗,也怕部分平民拿起武器袭击美军;因为那样一来,兵民不分,美军就陷入绝境:自己在明处,敌人在暗处,只能被动挨打。


日本绝大多数国民,受到了军国主义洗脑,他们认为天皇就是国家的象征,爱天皇就是爱国;所以当美军进攻日本,很多日本国民都会拿起武器保卫“国家”,为“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这就是所谓的“一亿玉碎”计划。


这就让人不禁想起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爆发于2003年3月的那场战争,一个月就宣告结束,在伊拉克战争中死亡的美军人数只有262人,其中139人阵亡,123人死于事故。



但是直到8年后,美国才宣布撤军,这场战争才算真正结束;在此期间,一共有4869名美军阵亡,阵亡人数是当初的20多倍。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当时日军没有了战争资源,弹尽粮绝;但是要对其实行有效占领,会比前期付出大几十甚至上百倍的代价,因为占领之后,战争形势就会发生变化,从正规战转入游击战,让美军的火力优势丧失殆尽。所以说当时美军要占领日本,要付出惨重代价,伤亡一百万人不是没有可能。


正因如此,杜鲁门才痛下决心,决定在日本投放原子弹,以摧垮日本人的抵抗意志,逼迫天皇宣布投降,以最小代价结束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