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是杨逸畴。
杨逸畴,男,68岁,江苏人,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
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登山科学考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科考探险活动,前后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探险。
他在我国特殊、边疆、空白的自然科学领域研究中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特别在发现论证推出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峡谷为世界之最,为发现雅鲁臧布江大峡谷为世界之最的第一人发现和解释福建平潭石人碑、船帆石、花岗岩海蚀造型地貌为世界之最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地理发现和贡献。
1935年,杨逸畴先生出身于江苏常州武进县鸣凰镇南周乡巷上村。战乱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磨砺了杨逸畴先生坚毅的性格,一直坚持的体育锻炼让他拥有了强健的体魄,《徐霞客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则让少年杨逸畴对大自然充满了无限渴望。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先后发表学术专著10本,论文80余篇,科普文章50余篇。其中主要有,《西藏高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水汽通道初探》《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塔里木盆地环境的演变》《塔里木盆地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兴衰初探》等诸方面的学术论著。
以及《西藏地貌》《西藏第四纪地质》《南迦巴瓦峰图库登山综合科学考察》《西北干旱地区全新环境变迁与人类文明兴衰》《秘境青藏》《沙漠探险》《南迦巴瓦峰(图库)地区自然地理和资源》《中国地理博览》《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逸畴
杨逸畴,1935年4月7日出生,江苏省武进县人,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先后荣获中国科学院野外先进工作者、竺可桢野外先进工作者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称号。
杨逸畴二十余次上青藏高原,八次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五次深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科学探险,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发现者。他出版科学论著二十余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科普文章百余篇,在青藏高原地貌科学研究、高原与大峡谷地貌的形成和沙漠环境演变的研充等方面,做出了突出型的贡献。
关于青藏高原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其著作《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沙漠寻踪》获“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