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米生产上,引起茎腐病的病原有多种, 最重要的一类是真菌型茎腐病。 特别是高产的玉米地。
真菌型茎腐病
真菌型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主要由以下几种病原菌侵染引起,
腐霉菌 Pythium aphanidermatum
镰刀菌 Fusarium moniliforme
炭疽菌 Colletotrichumgraminicola
炭腐菌Macrophomina phasecolina
因病原菌不同,在玉米植株上表现的症状就有所不同。其中腐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25℃,镰刀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6℃,在土壤中腐霉菌生长要求湿度条件较镰刀菌高。炭腐菌在干旱季节和地区发生严重。病害的发生与其他叶部病害的发生关系很大,如锈病重,茎腐会严重。产量高,管理好的玉米地,镰刀茵引起的茎腐在玉米生长后期会比较普遍。
青枯型茎腐病
症状:在玉米灌浆期开始根系发病,乳熟后期至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从始见青枯病叶到全株枯萎,一般5~7天。发病快的仅需1~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玉米茎腐病在乳熟后期,常突然成片萎蔫死亡,因枯死植株呈青绿色,故称青枯病。先从根部受害,最初病菌在毛根上产生水渍状淡褐色病变,逐渐扩大至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最后粗细根变成空心。根的皮层易剥离,松脱,须根和根毛减少,整个根部易拔出。逐渐向茎基部扩展蔓延,茎基部1~2节处开始出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随后很快变软下陷,内部空松,一掐即瘪,手感明显。节间变淡褐色,果穗苞叶青干,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子粒干瘪,脱粒困难。
细菌型茎腐病
症状:主要危害中部叶茎和叶鞘,玉米10片叶时,叶梢上出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呈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后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病菌存于土壤中病残体上,自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高温高湿,害虫为害造成伤口时发病严重。
以上两种病常混合发生,区分关键是看病组织是否有腐臭的菌液,如有,则为细菌型茎腐病;否则,为青枯型茎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