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逐渐发现,我们对于什么能带来快乐,是有很大误解的,或者说是对怎样能让孩子感知快乐有误解。而这种误解在中国的特殊环境里被严重强化了。 比如说,大人们每天工作生活辛苦,所以就认为不干活是快乐;大人为物质追求而奔波,所以认为物质极大丰富是快乐;大人每天受到很多限制拘束,所以认为彻底自由是快乐;害怕失败,所以认为永远胜利是快乐;缺乏认可,所以认为被人夸奖是快乐;缺乏关爱,所以认为能经常收到礼物是快乐;惧怕困难,所以认为一帆风顺没有阻力是快乐;生活环境粗糙,所以认为舒适安逸是快乐……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些真的能带来快乐吗? 究竟什么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呢?也不必问专家,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子过来的,所以只要仔细回想,就不难总结出来:独立自主、创造、成就感、被尊重、自由、规则、能力、克服困难、对周围有影响、期盼、进步、自己的空间、劳动、表达自己、被理解和被倾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是不是这样的呢? 所以,家长努力使孩子物质极大丰富,这并不能提升孩子的快乐度,相反,这会使孩子更不快乐,因为他没有体验过珍惜和期盼,只是变得对物质更不敏感了。而当日后长大了,他的物质标准有一点下降,他就会觉得痛苦不堪。天天吃美味不是快乐,偶尔吃才快乐。总得到礼物不是快乐,对礼物的期盼才是快乐。 同理,让孩子为所欲为不是给他快乐,让他学会在规则中自律,在规则中享受自由,才是快乐。一切都替孩子做了,这更是在剥夺他快乐的权利。让孩子劳动、看到自己的影响和价值,这才是给孩子快乐。 不真实的夸奖更不是给他快乐,而是在培养孩子习得性无助。随时都夸奖等于没有夸奖。当孩子看到自己不论做什么都得到同样的夸奖时,他就会发现自己做不做都一样,努力不努力都没有区别,他就学到了无助。当发现自己不能通过努力而造成影响时,他就会放弃努力。 总之,快乐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有落差的过程。对于孩子尤其如此。我们通过让孩子感知落差,才能培养他对快乐的感知力。 这些对快乐的误解并不只是中国家长的问题,但是,或许由于我们的生活更艰辛、环境更粗糙、心里压抑了更多东西,而且我们对孩子的劲头也更足,所以就表现得更明显。 真正了解快乐,我们才能给孩子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