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的悲惨结局与他们的政治情结是否相关?

2025-05-22 18:24:5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在中国古代每一个新时期都会涌现一批有政治抱负的文人,他们大都有政治情结。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从政多也以悲剧结尾,不但政治理想没有实现,而且个人的人生也跌宕起伏。

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情结,笔者认为这是当时社会知识分子对于国家以及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自觉,但是笔者也看到古代文人在对人生以及自我价值的认识上有其固有的局限性。文人从政大多悲剧结尾其原因固然有封建政治腐败,党派斗争剧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文人自身也有很大的问题:他们也许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却并不一定有较高的政治修养。


古代诗友会——以诗会友

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

先来和笔者看看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以明朝汤显祖为例,他的文学素养很高,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牡丹亭》现在依然广为流传。汤显祖生活于明朝中期,他虽年少聪慧但生不逢时,由于当时明朝政治风气腐坏,科举制度已是名存实亡,所以在万历五年和万历八年两次会试中他都名落孙山。

这些经历就和历史上很多文人从政一样,都是“仕途多舛”。

万历十一年汤显祖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才中了三甲一二百二十一名进士,开始了他满怀期待的政治生涯。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文人们从政后的遭遇,当文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满怀憧憬地踏入仕途后,眼前为他们展现的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他们极大多数不仅没有在政治道路上实现自己所想要达到的人生目标和政治理想,反而招来了许多的打压和排挤。最终这些文人们都带着遗恨和郁闷结束了他们最初憧憬的政治生涯。这种从政的悲剧既体现在政治理想的破灭,也体现在个人不幸的遭遇。比如苏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有着对于国家制度改革的抱负和决心,但是却在仕途中屡屡受挫多次被贬至荒凉地界。


汤显祖

万历十九年四月,汤显祖上了一道奏折《论辅臣科臣疏》,这篇奏折一经上报,可以说影响了当时整个朝堂。

《论辅臣科臣疏》节选:“皇上威福之柄,潜为辅臣申时行所移,故言官向背之情,为时行所得耳”

奏折中他地否定了神宗帝的政治,这也就是后世有名的“四可惜”——“爵禄者,皇上之雨露也。今乃为门蔓桃李耳,其实公家之荆棘也。皇上之爵禄可惜。一也。若群臣风靡,皆知受辅臣恩,不知受

皇上恩。岂复有人品在其中乎?皇上之人才可惜。二也。辅臣不破法与人富贵,不见为恩。皇上之法度可惜。三也。陛下经营天下二十年于兹矣。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有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有欲,又以群私人靡然坏之。皇上大有为之时可惜。四也。”

在汤显祖上报的奏折上,他大胆的批评了皇帝的政治理念,严厉的指责当朝首辅申时行和科臣胡汝宁、杨文举等人贪赃枉法的罪行。这一篇奏折上报后,朝廷上下乱作一团,可谓是投了一枚重磅炸弹。

在汤显祖的身上就非常鲜明的体现古代文人“君心似江水,长绕孝陵云”的忠君思想。

古代文人政治情结产生的原因和分析

生活层面原因

古代文人的的政治情结是由高到低的,就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样最低层次的需求当然就是生计,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上升到政治理想方面,实现政治抱负和理想。上文就说到汤显祖因为不愿与权势同流合污一直没有考取理想功名,处于怀才不遇阶段。

汤显祖在自己《吹笙歌送梅禹金》这首诗中明确地说出了这种感觉——“从官迫郁有三年,似汝骄奢留几处”,这首诗也明确表达了汤显祖对于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古代的学府

其实古代文人,他们的谋生方法主是:一,从政入仕。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报于帝王家。做了官,做了官封妻荫子达到社会地位的提高。二,投靠他人门下。文人在仕途受阻之时,很多人都会选择投靠高官或者门阀,做门客、幕僚、师爷之类。三,私塾老师。如果连第二种方法也做不到,那么大多数人会选择回乡就开私塾教书,争取再考功名,所以他们的未来本来就很有局限性。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高文学素养以及智慧的文人有很多,不过能在政治舞台上大展拳脚的却寥寥无几。

2.从政入仕是古代文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需要

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观念大多受到当时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是官本位的社会,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始终是当官科举走仕途。很多人把能否做官,职位多大,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商人虽然有钱,但地位并不高,甚至社会地位还比不上潦倒穷困的文人。

但光有知识无处付诸实践也是空谈,所以古代文人普遍认为唯有在政治上经世济用、建功立业才算是有所成就。作为知识分子他们只有科举入仕,治国安邦,才可以表示实现了个人价值。所以苏轼在写《赤壁怀古》时,想到周瑜在年轻时就已经建功立业,就会联想到自己,感慨自己与先人相比一事无成。其实对我们而言,苏轼在文学政治军事上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赤壁怀古》全文

3.从政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自己治国理想治国安邦,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需要。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白居易就把儒家经典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设为座右铭。

这些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他们会自然地将救济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自己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

但是就政治才能而言,许多文人往往也都是纸上谈兵,空有政治热情、政治理想、政治主张,却没有实实在在的行政能力。可以说他们只是把一些儒家经典搬运但现实中作为治国理念,从根本上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和能力。

古代文人政治悲剧的反思和考察


屈原的政治追求

从我们先秦爱国诗人屈原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很多文人身上都出现了这种政治情结,他们体现在不同时代不同的文人身上,虽然有其程度上的差异,但就这个群体而言,这种政治情结还是很浓厚。

汤显祖作为明朝的一个典型的文人,纵观他的政治生涯一直以兼济天下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但他深受明朝的腐败政治制度以及当时社会的风气和政敌打击,多重因素下导致汤显祖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最终以悲剧结尾。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古代文人的政治悲剧,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虽然会有封建政治黑暗、皇帝昏庸以及对手打击的外在原因存在,但是文人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他们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与政治才能。所以笔者认为古代文人从政大多以悲剧结尾,形成的原因也不是单只有政治情结这一个方面,而是内外因共同作用后导致的结果。

回答2:

我认为中国古代文人的悲惨结局和他们的政治情结是有关系的,这两者往往会出现较大的矛盾。

回答3:

古代文人的悲惨结局和他们的政治情节有关。古代文人都十分崇尚自己的气节,他们往往关心国家命运,因此他们的悲惨结局和他们的中日情结有关。

回答4:

对的,因为古时候是封建社会,皇权大于一切,有些昏庸的皇帝,因为听不进去文人的见解,会将他们流放,所以会造成他们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