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明清两代虽有款识,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很难识别,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才不致于发生错误。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诸如此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
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
其次是款色有别。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认真加以区别,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
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德”字,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成化官窑款的“成”字最后一点,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故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万历的“万”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
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因此,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许多朋友都知道“China”这个英文单词有两层意思,一个是中国,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瓷器。景德镇有近两千年的制瓷历史,千百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成为中国和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景德镇瓷器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景德镇在唐、宋、元、明、清期间,已成为历代皇宫用瓷的生产基地。但令消费者头痛的是,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仿制的官窑和民窑的瓷器,其工艺在某些方面已经到达了足以以假乱真的程度。大家都知道古代治病有望闻问切,那么鉴定瓷器同样也应从五大方面入手,即区分胎、釉、纹饰、款识与支烧方法。
1.胎:不同时期的胎质是不同的,元代以后的基本特征是年代越久淘练的越粗糙。
2.釉:年代越早釉胎相连的就越紧密,而且釉越厚。
3.纹饰:纹饰开始盛行于元代。年代越久纹饰的风格就越显得粗犷而豪放。
4.款识:开始流行于明代早期。后来成为区分官窑与民窑的基本特征。
5.支烧方法:主要含概了许多工艺问题。是指从工艺上鉴定的方法。
以上五点鉴定方法需经过长时间的磨练与实践才能得到其中的真谛。而市场上的瓷器又真假难辨,稍不小心,很可能就买到仿制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赝品。
鉴别瓷器还有两种可行的办法:一个就是去请教专家;另一个就是登陆相关的收藏网站。他们可以通过你给他们发送的瓷器的照片来帮你鉴定它的价值。
要想辩别一件瓷器 先了解瓷器上内容和朝代发生的事 它的制造工艺 上釉程度 一般名贵的瓷器都会在底步烤上当代的字迹 我比较喜欢的就是唐代的瓷器砚
前边那哥们不一定从哪儿复制的呢,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复杂,其实最科学的办法莫过于去虚心请教下专家教授,一般人我不告诉他,亮,一定要采纳呀,我可是用手机摁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