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以小麦粉(可添加糯米粉、淀粉等)为主要原料,加入(或不加入)糖、油脂及其他原料,经调粉(或调浆)、成形、烘烤等工艺制成的口感酥松或松脆的食品 饼干的制作 材料:鸡蛋 2个,细沙糖 80克(根据自己情况酌情添加),盐 1/2小匙,融化的奶油 50克,面粉 320克(中筋即可),泡打粉 1/2小匙 做法: 1、所有材料依序放入盆中搅拌成均匀的面团(要一种材料拌匀了,才可加第二种) 2、在桌上洒些面粉,把面团倒在面粉上,在撒一层面粉在面团上 3、用擀面杖擀成0.3cm厚的薄片,放置30分钟 4、用饼干模(其他各种形状的印模都可以,没有的话可以用杯子代替)印成各种形状的片,用叉子在上面刺一些洞,烤盘涂油后放入 6、烤箱预热160度烤约20分钟 温馨提示: 1、这种制作方法简单,而且成功率很高,非常适合初学者。 2、按照上面的方法制作的是“素面饼干”,也可以制作成调味饼干,方法是:将蛋黄1个、椰蓉2小匙调匀,烘烤前涂在饼干上即可。 3、烘烤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烤箱功率调节温度和时间,并且随时观察以防焦糊 作为新兴网络术语 来源: 在百度贴吧EXP吧里面, 有一位名为饼干飘过天空的吧友(通称"饼干"), 因平时上下线不但频繁, 且时间相当诡异, 深夜或凌晨睡醒而上线的情况不在讲, 更有时刚睡醒不到2小时及下线继续休息, 再1~2小时后睡醒再上线..... 如此惊人的作息时间使吧友们留下深刻印象... 又因为后来经历的"护士姐姐照顾事件"被吧友猜测为与其夸张的作息习惯有所关联, 因此使"饼干"的名号逐渐成为EXP吧内作息时间不正常的代名词而流传于极少数人之间. 词性: 谓格动词, 名词, 形容词 词义: 作息时间不规则或不科学; 上下线的时间处于凌晨等特殊时间段; 引申: 由于作息不规律或因进行某项活动等原因造成的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 例句: 1. 听说你昨晚打WOW到2点多钟, 真是饼干啊! 2. 只蹲在家里又不去做运动, 你想当饼干啊? 3. 为了等她下班, 我昨晚在大门口饼干直到深夜. 历史 饼干(Biscuit)的最简单产品形态是单纯的用面粉和水混合的形态,在BC4000年左右古代埃及的古坟中被发现。 而真正成型的饼干,则要追溯到公元七世纪的波斯,当时制糖技术刚刚开发出来,并因为饼干而被广泛使用。一直到了公元十世纪左右,随着穆斯林对西班牙的征服,饼干传到了欧洲,并从此在各个基督教国家之中流传。到了公元十四世纪,饼干已经成了全欧洲人最喜欢的点心,从皇室的厨房到平民居住的大街,都弥漫着饼干的香味。现代饼干产业是由19世纪时因发达的航海技术进出于世界各国的英国开始的,在长期的航海中,面包因含有较高的水份(35%-40%)不适合作为储备粮食,所以发明了一种含水份量很低的面包——饼干。 词源 饼干的词源所谓饼干的词源是“烤过两次的面包”,即从法语的bis(再来一次)和cuit(烤)中由来的。是用面粉和水或牛奶不放酵母而烤出来的,作为旅行、航海、登山时的储存食品,特别是在战争时期用于军人们的备用食品是非常方便适用的。初期饼干的产业是上述所说的长期的航海或战争中的紧急食品的概念开始以HandMade-Type(手工形态)传播,产业革命以后因机械技术的发达,饼干的制作设备及技术迅速发展,扩散到全世界各地。饼干类包含饼干(Biscuit),曲奇(Cookies)和苏打饼干(Cracker)等等。 饼干,英语是Biscuit,但是市场上从广东来的饼干,却称“克力架”,有人以为这是广东人做生意的“噱头”,很不以为然,其实是错怪了。因为在美国英语里,饼干就叫Cracker,词根crack,就像咬饼干的声音,即“脆裂”之意。广东人按粤语音译为“克立架”。而Biscuit在美国英语中是指“热食的软饼”。 所以,英国的Biscuit和美国的Cracker都是指饼干,其实质相同,只是“口感”上有一点差别。如果吃过“苏打饼干”的人,都会感到它“厚而酥”的是英国式,“薄而脆”的是美国式。 新闻编辑本段 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热量及营养物质占比等必须标于外包装 新国标将“饼干”定义为:以小麦粉(可添加糯米粉、淀粉等)为主要原料,加入(或不加入)糖、油脂及其他原料,经调粉(
现在不是有卖什么粗粮饼干,什么减肥饼干的,吃那个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