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庙在山西稷山县西南4公里南阳村。创建年代不详,元代重建,明成化七年(1471年)增建舞庭一座,清代又局部修缮。庙内布局敞朗,建筑壮丽,山门三间,舞庭围廊,左右十帅殿与后土殿对峙,正殿五楹,两侧垛殿配衬。正殿本名法王殿,悬山式,前檐插廊,斗拱五铺作,补间出斜拱,结构简练。两侧垛殿供九曜、七星,与南侧后土殿皆为元构,形制分悬山、歇山两种,位置不同,结构亦异。舞庭在正殿前面,为当年酬神演戏之所,三间见方,三面围廊,上盖十字歇山式屋顶。檐下斗拱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梁架结构精巧,制作手法洗炼。屋顶琉璃脊兽齐备,形象秀美,色彩鲜丽。晋南明代舞台,已由内柱分开前后场地,此庭方形无内柱,仍沿袭元代乐楼古制,在我国戏剧史上是一项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庙内明成化七年《创建舞庭记》碑上,刻有庙址全图,保存完好。
马村砖雕墓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城西4公里的马村西部,墓群年代当为宋金时期(公元960年-1234年。
马村砖雕墓总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马村砖雕墓以砖雕的形式表现了墓主人生前居室的布局样式,一般多为前厅后堂、左右配置厢房的四合院结构,再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为宋金时期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该墓地出土的戏曲乐舞砖雕,再现了当时的戏楼结构和戏剧表演的舞台形式,是迄今所发现的最为重要的戏剧史实物资料之一。同时,该墓地发现的二十四孝立体雕塑,造型生动,体态优美,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马村砖雕墓的砖雕精美丰富,对研究宋金时期的建筑、戏剧、社会风俗、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都有重要价值。
著名的有稷王庙、青龙寺、宋金墓群、大佛寺等。青龙寺始建于唐,寺内的元代壁画,对研究中国绘画发展很有价值
青龙寺壁画可与永乐宫壁画相媲美;兴化寺壁画系“现存全国佛寺壁画中最好一种”,已在北京故宫太和殿西庑展出多年。由省投资在马村建成的“古墓研究中心”有全国唯一完整的金代古墓群,为研究宋金时期的戏剧雕刻和建筑提供实物佐证。而象“玉壁城”这样既有文献可参又有确切遗址存在的著名古战场,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