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姓的起源地

了解,认识,更多了解!
2025-05-13 14:43:3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党党姓渊源(Dǎng,Zhǎng 党)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裔,为夏王朝全族的子孙,所以历史上称党姓出自夏的后代。属于夏禹后裔的党姓世居党项。

  2、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封邑于上党(今天的山西省境内),于是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党作为他们的姓氏。

  3、出自任姓,以地名为氏。鲁国大夫党氏,相传是黄帝的小儿子禹阳的后裔,因为被封于党,其后人以党为氏,所以也称为党姓。

  4、源于党项羌人的姓氏。党项羌族是我国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根据《广韵》的记载,党姓本来是西北党项羌姓,后来改为党姓的。其中有个叫党耐虎的将军,就是出自此支党姓,见于史书记载。

  5、出自北方鲜郫族人有党姓。据《路史》一书中说,鲜郫人也是黄帝的子孙,他们因为迁居到鲜郫山,而得到这个族名。

  6、出自回族中的党姓,源自我国西夏党项族。在公元1038年,由党项人元昊建立了历时190年之久的西夏国后,一些党项族人逐步融于回回民族当中,故延用此姓。党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等地。

  7、古代党姓的党(古读 Zhǎng 音掌),故党姓中有一支以音(Zhǎng)为姓,成为掌姓。后掌姓中又分出以音(Zhǎng)为姓的仉姓。即仉姓起源于党姓,原本为春秋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后。孟子的母亲即为仉氏,以择邻教子出名。山东省沂水县杨庄镇党家山村距传说中的孟母村仅8里之遥,党家山村的东面6里处为仉林村。仉姓多分布在鲁郡、琅邪郡、敦煌郡。其中鲁郡在西汉初置鲁国,三国魏及晋代改为鲁郡,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琅邪郡在秦始皇置郡,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敦煌郡在汉武帝置郡,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得姓始祖:夏禹。党氏来源,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氏的后代。《姓氏考略》上记载,鲁大夫有党氏,是周的公族的后代。党氏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后裔,支裔世居党项,遂姓党氏。根据《韵府郡玉》记载,夏禹氏的后代中,唐代有党芬、党进。而《广韵》则记载,党氏原来是西羌姓氏,姚秦有将军党耐虎。党氏有西羌的血统,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一支位于今青海省境内的西党,党项族就是部落的后裔,根据史书的记载是夏禹的支裔,故党氏后人奉夏禹为党姓的得姓始祖。

回答2:

党姓溯源

一、姓氏起源

据查考史料典籍记载,党姓起源共有五支:

(一)出自于姬姓①

(1)据《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百家姓探秘》、《百姓家风》、《中国姓氏寻根》、《华夏百家姓探源》、《源于地名的中国姓氏》、《中华姓氏由来考》及《百家姓全览》所载:

“出于姬姓。据《万姓统谱》记载,为晋大夫党氏之后。春秋时,晋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上党②(今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一带)其后以邑为氏,称党氏。”

(2)据2003年春节期间(正月初四)中央电视台10频道(科学教育频道)播出的专题片《百家姓》,一位女观众现场向嘉宾提问:“党姓是小姓吗?”特邀嘉宾胡教授回答道:“是小姓,党姓源出春秋时期晋国上党,在山西、陕西居多。”

(按小姓人口数量估计,约在10至13万左右--纂者注)。

(二)出自于任姓③

(1)据《百家姓探秘》、《百家姓全览》、《中国姓氏寻根》、《源于地名的中国姓氏》、《中华姓氏由来考》所载:

鲁国大夫党氏,相传是黄帝的小儿子禹阳的任姓后裔。因封邑于党也称党氏。

另据《中华万姓溯源》载:“为春秋鲁大夫党氏之后,原名党氏,今简化为党氏。”

(三)源出于项羌族

(1)据《千家姓》记载:

党姓出自古代。项羌人,原居住在青藏高原,由于吐蕃④的侵战,迁移甘肃一带,北宋时建立了西夏⑤封建政权,他们的后世子孙有的便以党作为姓氏。金代有党怀英(《辽史》作者-纂者注)。

(2)据《百家姓探秘》、《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百家姓全览》、《中华姓氏由来考》所载:

源出于项羌族,党项羌人之后,项羌族是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

“据《广韵》所载,本西羌姓,姚秦将党耐虎曰,祖本夏后氏,后为羌豪”。

《万姓统谱》明凌迪和著云:又本出自西羌⑥,自云夏后氏之后。党项羌⑦,乃为古代少数民族羌⑧人的一支,祖先居于今青海甘肃一带,从事畜牧业。唐朝前期,吐蕃征服了青藏高原各部族,大部分党项羌人被迫迁移到陕西、宁夏、甘肃一带。北宋时,以党项羌人为主体,建立了西夏封建政权。其子孙自称为夏后氏之后,遂姓党氏。

另据《中华万姓溯源》载:“古羌族⑨有党项⑩分支,其族以族名为氏。”

(3)据《元和姓纂·七荡》(唐林宝又撰)记载,“本出西羌,有冯翊、华阴两族系。

(4)据《百家姓探源》所载:

“同时,党氏也很可能包容了许多外来的血统,如《广韵》、《韵府群玉》及《路史》等古书记载。党氏中有西羌的血统。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一支居住在今青海省境内的大积石山及西宁、贵德一带的西羌族人,以“党项”为部落之名。经过长时间的融合与同化,他们纷纷效仿汉人,以原部落名“党”为姓。(另据“西羌,祖本夏后氏”之说,实为禹的后裔,血统也应至为纯正-纂者注)。

(四)出自于姒姓⑾

(1)据《百家姓探秘》所载:

“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裔,为夏王朝君族子孙,故史称党姓出自夏后氏。《韵府群玉》载:“党姓为夏后氏之后,唐有党芬,党进。”属于夏禹后裔的党姓世居党项。

(2) 据《百家姓探源》所载:

“史料中多提到党氏乃夏后氏之后,而夏后即夏禹⑿,乃颛顼帝的姒氏子孙(黄帝-昌意-颛顼⒀ (高阳)-鲧⒁-文命(夏禹王)-纂者注)。由此看来,党氏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后裔,其支裔世居党项,遂姓党氏。

(3)据《中华姓氏由来考》所载:

党氏出自姒姓,大禹王的后裔。夏王朝国君夏后启的支系子孙世居党项,为西北羌族的别称。后来党项羌分布到青海、甘肃、四川边区一带,主要从事畜牧业。唐王朝前期,吐蕃征服了青藏高原的各部族,大部分党项羌人被迫迁移到甘肃、宁夏和陕北一带。北宋时期以党项羌人为主体,建立了西夏政权。党项羌族的后裔有的就以党做姓氏,称党氏。宋代有党进。这是党姓的由来。《百家姓》注。

(五)出自于鲜卑族

(1) 据《百家姓探秘》、《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百家姓探源》所载:

“《路史》载,‘拓拔氏⒂后有党氏’。”

回答3:

党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裔,为夏王朝全族的子孙,所以历史上称党姓出自夏的后代。属于夏禹后裔的党姓世居党项。党姓出自夏朝,居住在党项的王族多姓党。另外一支党姓出自姬姓,在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的封邑在上党,其后世子孙便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还有一支党姓出自任姓,相传春秋时鲁国大夫党氏,是黄帝的小儿子禹阳的后裔,因为他的封邑名为党,所以也称党氏。党湛是清朝的一位名士,他常对人讲:“人生须做天地间第一等事,为天地间第一等人。” 2 源于党项族。党项族是我国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党项人汉化改单姓,遂取族名首字为姓为党姓。二 迁徙分布党姓的望族居住在冯诩(今天的陕西省境内)。三 郡望堂号【郡望】 冯翊郡:根据《姓氏考略》和《郡望百家姓》的记载:党氏望出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三国魏将左冯翊改为冯翊郡。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韩城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的地区。【堂号】 忠武堂:宋朝党进,因为征伐太原而有功劳,所以他被任命为忠武军节度使。他身形魁梧,忠心老实。四 历史名人 1、 党国柱:明朝人。 2 、党进:宋代武士。 3、 党怀英:金朝人,文学家

回答4:

(缺)党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党姓出自姬姓。春秋时候,晋国有大夫被封到上党这个地方,其后代有的以地名作为姓氏,称为党氏,是今天党姓的一支起源。还有一支党姓也起源于春秋时候,那时后,鲁国有个大夫被封到党这个地方,他的后代也以封地名为姓氏,成为党姓的又一支来源。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羌族,羌族中有姓党项的,后来和汉族融合通婚,学习汉族文化,接受了汉族单姓的习惯,就改为党姓。又有说古代北方有鲜卑族人,也有以党作为姓氏的,后来成为汉族党姓的一个来源。

回答5:

常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八。�寻根溯源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武王少弟康叔在封邑建立卫国,其有一子食邑于常,后卫被秦灭,常邑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常姓。2、《姓氏考略》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黄帝居于轩辕之丘,国于有熊,其地在今河南新郑,故黄帝时常姓当出河南。3、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今江苏常州一带),其后以邑为氏,是为江苏常姓。4、改姓而来。《通志·氏族略》载,古代“恒”、“常”同义,北宋真宗名赵恒,因避名讳之故,恒姓改姓常。5、少数民族中有常姓。裕固族常曼氏、柯尔克孜族额齐克氏、土族常鲜氏,汉姓为常。另水、蒙、满、回等族均有常姓。得姓始祖 康叔。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因其封地为康邑,故人称康叔封,亦称康叔。周初,商纣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后被镇压,康叔由此又受封原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并建立卫国(今沿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后迁帝丘(今河南濮阳)。时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有一子受封于卫国分封出来的一个采邑——常(今山东滕县东南)。秦统一天下,卫国被灭,其后有人以邑为氏,称为常姓,尊康叔为得姓始祖。繁衍播迁 山东、江苏为早期常姓发源地,此种发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于大江南北,据载,战国时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区以及南方吴、楚等国,均有常姓。西汉有太原(今属山西)人常惠,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余年后返汉,官至右将军,封长罗侯,其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显赫。与此同时,常姓在起源地山东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汉末三国之际,“蜀之江原(今四川崇庆县东)常氏多显者。”时有名人常播、常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甘肃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时,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常林,封高阳乡侯,官拜光禄大夫,其后人多入朝为官,家族荣耀显贵,在河内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孙常珍,携家眷徙凉州(今属甘肃),后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时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和陕西新丰(今临潼东北)两地。新丰常姓职仕朝廷者多人,甚为显赫。时有新丰人常衮徙居闽(今福建)地,后人遂在闽、粤一带繁衍,故闽、粤常姓多以新丰为宗,以常衮为开基祖。宋代因避真宗名讳,恒姓被迫改为常姓,这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迁徙足迹自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广东一带,后入云南、贵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迁周边省份之人烟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台,定居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约占全国汉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郡望堂号 常姓郡望主要有五个:1、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西南);2、平原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3、江原郡,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县一带;4、河内郡,楚汉之际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5、武威郡,西汉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堂号:“太原”、“积善”、“知人”、“受宜”、“学古”等。�宗族特征 1、常姓名人多将帅公卿。如汉代右将军常惠,三国司农卿常林,北朝名将常安成、常景、常爽,唐代进士常衮,宋代御史常同、将军常思德、尚书常懋,明代开国功臣常遇春、常升,清代巡抚常安、总督常明、常青等。2、中国古代神话“嫦娥奔月”系出常姓。据传,黄帝时有天文学家常仪,善于观测星相和占卜月亮的晦、朔、弦,后嫁与帝喾为妃。古代“仪”、“娥”同声通用,嫦娥则为常仪的化身。3、常姓字行辈份排序井然,读之意远。据民国抄本《常氏族谱》,江苏如皋常姓一支字行为:“敦愈怡乔吉,征善禄绶祥,谊修忠伦。”名人精粹 常播,常骞,常璩,常景,常爽,常得志,常何,常建,常杰、常重胤(父子二人)等都是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