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者,用兵作战之法,即带领军队作战的方法。武学者,练习武术之法。武术者,搏人之术也,以最小之代价取得最大之效果。故兵法与武学深有相通之处,都是交战之法。所不同的是兵法为指导军队作战,而武术是指导自己的身体作战。然而军队有兵力之强弱,武术也有功力之深浅,其之作战原则与谋略之运用却为一理。故研究兵法对练习武学深有裨益,研究武学对学习兵法也大有帮助。 孙子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其战略战术原则也备受世人推崇。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六点,即:一﹒避实击虚,二﹒致人而不致于人,三﹒先胜而后求战,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五﹒以正合,以奇胜,六﹒识众寡之用者胜。下面分别就这六点来阐述孙子兵法对武学的指导作用。 1.避实击虚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这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之所在是集中力量,寻找敌方弱点,并迅速出击。 众所周知的游击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了不朽的功劳;曹刿论战讲:“一而盛,再而衰,三而竭,乘彼气竭,一鼓作气,必能制胜”。此两例都是兵法上避实击虚的典范。前者主要是运用了“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后者则主要运用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避实击虚这一战略方针也同样广泛适用于武学之中。其中尤以三大内家拳中的八卦掌发挥的淋漓尽致。八卦掌堪称武学中的游击战,其以走圈为主,里脚直进,外脚内扣,以其独特的趟泥步围绕敌人转圈,避其锋锐,待绕至敌人侧方或后方,并制造或发现敌人破绽进行打击。八卦掌的打击原则为:避正打斜,以正打斜;避实击虚,以实击虚。所以八卦掌在对敌实战中能以巧打蛮,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习武者最讲究能观敌之虚,察敌之漏;能避敌之强,惰敌之锐。以蛮打强进取胜,不为高明,正所谓击人一千,自损八百,这是下乘功夫。真正的高手能不战而屈敌,次则与人交手,能屈指胜人。审时度势是人杰,三国时期的关羽深明此道。“温酒斩华雄”时,华雄收了兵,此时关羽单枪匹马闯进敌营,兵士们尚未反应过来,觉得刚打完,不知道关羽来干嘛,就没拦。华雄此时已经下马,关羽骑在马上一刀就把他劈死了,然后趁乱一溜烟出了敌营。过五关斩六将,基本都是瞅个冷子就一刀。赵云七进七出,张飞大喝长坂坡,这是血勇。关羽没那么威风,但他时机把握得好,避实击虚,胜来省时省力。关羽杀华雄,是投机取巧,但他只身闯敌营,是大勇,能算出敌人的心理盲点,是大智。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镇关西是屠夫,鲁智深假装买肉,让镇关西切了一包又一包,先把他累了个半死再打他,结果三拳就把他打死了。 功力深,但不会审时度势,说明功夫还不行。功夫深者,审时度势上便会胜人一筹,从而避实击虚,胜来易如反掌。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俟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武者交手,向来强调掌握主动权,占住先机,方能克敌制胜。故武谚有云: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又云: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李仲轩在《逝去的武林》中说道:“世界上永远是强者影响弱者,交战步法的原理也如此。你的步法强了,能影响别人,别人不自觉地一学你,就败了。模仿是人的天性,养狗的人像自己的狗,养猫的人像自己的猫,张三总和李四聊天,最后张三脸上出现了李四的表情,李四带上了张三的小动作,都是不自觉地模仿。比武时,情急之下,人的精神动作容易失控,一受惊,就模仿对手了。”这一段话生动的描述了武术中占据主动权的重要性。与高手过招,常会觉得自己的每一举动都已陷入对方的算计之中,有如置身网内,周身之力全使不出,处处不得劲。此便是已“致于人”,必败无疑。 三大内家拳之一的太极拳可谓又将这一原则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太极拳不主搏人,而是以逸待劳,待敌人进攻之时,借对方之力击打对方,故称借力打力。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顺其自然,即不主动攻击敌人,不与敌人作正面冲突,而是顺着对方。乍看来似乎太极拳丧失了主动权。事实上,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是在保持自己有利地位的前提下的舍己从人,是保证自己优势境况的条件下的顺其自然,而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一味避让。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有如挖好了陷阱等敌人来跳。太极拳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看似被动,实则主动,以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去被动,胜人于无形之中,所以才巧妙。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他提出了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战。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与此。 兵法讲究不打无把握之仗,武术也莫不如是。习武者首先要对自己的功夫有强大自信,此自信是经过多年的刻苦练功得来的,有强大的功力作后盾,是在精神上产生的一种信心与豪气。而不是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纸上谈兵的虚妄;也不是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自负。然而武者又是谨慎的。武者习武的第一课,也是贯穿其一生的精神支柱就是武德。武德的第一条就是敬,谦虚。武者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武者深知善水者溺的道理,知道武术战斗是关系到生命的大事。武者是最知道生命的可贵的,所以武者决不轻易出手。武者是生活在对自己功夫的自信,和对生命的敬畏的矛盾中的。所以武者在决战之前会充分的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弱点,制定相应的战略战术,预算自己胜利的机会。 兵法,有兵力之强弱;武学,有功力之深浅。兵法,“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武学,“明六要,而知功力之深浅,曰速、硬、力、柔、稳、和”。武者会综合考虑这些要素,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充分准备,制定相应战略战术,从而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