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经济高速发展并逐渐走向衰败的时期。从明初到清中期,体育活动如武术、摔跤、冰嬉、导引等空前活跃。但到了清代中期以后,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日益衰败,传统的体育活动也慢慢衰落。
明朝,随着民间武艺的广泛开展,其健身、娱乐的作用日益明显,最后分化出一个专门的运动形式——武术。明清武术高度发展的典型代表就是嵩山少林寺的武术。明正德年间,少林寺就已“以搏名天下”。少林寺至今还遗存有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立的一座“少林观武”碑,碑上刻有“暂息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的诗句,说的就是该寺以武术表演见长。由于少林武术影响较大,最后逐渐形成著名的“少林派”。
武术发展到明代,建立了有特定内容的武术系统。这些复杂的拳械之术又统称为十八般武艺,此时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武术理论。
摔跤和冰嬉在清朝被列为军事训练项目,并设立相应的机构和管理人员,使这两项传统体育项目得到飞速的发展。
导引传至明清,又有了创新和发展。有关导引的著作很多,而且大多还形象地绘图说明,以利于传播。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易筋经》出现了,它将导引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易筋经》中提出“内壮神勇”和“外壮神勇”之说,在以前主要练“内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外功”。原来多为文人修炼的导引后来也被武术家们开始研习了,并且还出现了用气功为人治病的情况。
在清代,因为满族习俗善骑射、溜冰、摔跤,所以各种球戏被逐渐取代,除拍球、踢石球等还在民间流行外,一些大型球戏逐渐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