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次有丝分裂都很好理解,难以理解的是第三次。
首先,要明白第二次有丝分裂前的细胞状态。这时,玉米细胞的20对染色体,有40条同源染色单体,而其中的一半,即20条具有32P标记。
而当第二次分裂后期时,染色单体随机分开,具有32P标记的染色体也随机进入2个细胞,而某个细胞分到具有32P标记的染色体的数目为0-20.而对于整个分裂细胞来说,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仍就是20条。
而第三次分裂是以第二次分裂的子细胞为前提,这也解释了“若第三次有丝分裂后期,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在0到20条之间。”,理解了这一点第三次分裂也就理解了。
第二次分裂后期出现“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40条和2条”的结果是不可能的,注意,总体2字。我的分析是对于分配到两极的染色体而言,而分配到两极的染色体就是分别形成第三次分裂的细胞。而对于第二次分裂的细胞这一整体而言,还是肯定存在20条32P的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