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与其相联的教育实践有:能力分组、师生关系、课堂规范与过程、隐含的教材内容、学生性别差异、班级奖励结构等;
其效果体现在政治社会化、价值观与文化道德的习得、权力观念的形成、阶级差异的加深等方面。美国学者高尔顿最早注意影响教学内容的非正式系统,他在《中学社会系统》中认为,中学生的个体行为是与其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相联系的。
研究中有很多类似的名称,如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潜在课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课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预期的课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
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
扩展资料
特点
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
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第三,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
第四,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
第五,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第六,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也称潜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即hidden curriculum、latent curriculnm或implicit curriculum),隐性课程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分析了教室中的团体生活,报偿体系和权威结构等特征,认为这些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气氛,从而构成了潜在课程。潜在课程由规则、法规和常规构成,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并揭示学校是如何潜在地传递和强化各种态度和行为的。该术语所提供的新的观点超越了传统的对行为对象、涵盖内容、保持秩序、提高考试成绩等的关注。同时,隐性课程也提出了一些难题,包括如何知晓、证明和理解被掩盖的力量的存在。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e curriculum)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介绍和研究隐性课程方面的论文。时至今日,隐性课程研究已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使课程研究产生一个质的飞跃。“隐性课程”一词已成为“教育论文中的一个公认的术语”,但对此概念的把握却众说纷纭,尚无一个一致的见解。道德教育理论家认为,隐性课程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课程理论家则认为,隐性课程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不少哲学家则从哲学的角度对隐性课程的概念进行澄清.
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隐性课程定义: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一词是指学校教育的非学术结果,这些结果不仅重要而且系统地发生,但未明示于各级公立学校的教育理论或原理之中。
隐性课程是学校或学校以外的教育环境中产生的某些结果或副产品,特别是那些学生已经学到,并未公开宣称为有意生的学习状态。
隐性课程是指“未预期的”学习结果,不管这个结果是“有意的或无意的”。
隐性课程是指隐藏在正式课程内外的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嫉观念、规范或态度。
隐性课程就是校园文化。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
隐性课程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含班级)社会关系结构以用学校正规课程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价值、态度、信仰等非学术性的知识。
隐性课程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