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改年号的原因

2025-05-21 23:21:3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汉化产物

说到“年号”,我们最熟悉的还是中国古代王朝绵延两千余年、纷繁复杂的年号谱系,贞观、开元、永乐、乾隆……很多年号大家都耳熟能详。

其实,年号作为纪年的一种手段,并非帝制时代的自然产物,从上古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战国,再到秦代和汉初,都还没有年号一说,直到西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建元”,公元前140年即建元元年。此后,年号这一纪年系统就被历代承袭下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改用民国纪年为止。

日本的天皇年号,可以说完全是日本学习中国的“人为”产物。

日本的第一个年号,是“大化”。时值中国唐代开国治世——贞观之治,日本国内改革派通过“乙巳之变”,清除反对改革的苏我氏贵族,拥立孝德天皇上位,建立年号制度并在第二年(646年,大化二年)元月开始全面学习唐朝制度的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日本年号的创立,可说是这场全面汉化改革的序幕。日本使用年号,也就从那时开始延续至今。

【注:东北亚、东南亚中南半岛多数地区都曾使用过年号纪年,如朝鲜半岛、越南等,日本则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

因此,同根同源的中日年号,就有着相当多共同的特征。开始时,年号的制定和废除并无一定之规,并非一任君主只有一个年号,可以随君主的意志随时更换,其中多是因任期内“天降祥瑞”或者军国重大事变而修改(当然,新帝即位一般都会更换年号)。年号的创始人——汉武帝就使用过多达11个年号,后来的“换年号狂人”唐高宗、武则天夫妻,分别使用过14个和13个年号。

【注:武则天在建立武周、正式称帝之前,早已临朝称制,成为当时唐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在称制期间,她共使用了4个年号,加上称帝以后的13个,武则天实际使用过的年号数量为17个。】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日本。到15世纪下叶“战国时代”开启之前,日本的年号也是频繁更易,能“存活”10年以上的年号屈指可数。

因大事或“祥瑞”而更改的年号名称,一般都与相应事件紧密相关。以汉武帝为例,比如公元前122年改元“元狩”,就是因为前一年武帝在狩猎中获得一只“一角而足有五蹄”的兽;前110年改元“元封”,是因为当年武帝封禅泰山……诸如此类。

日本的情况与此相同,如708年因有人在武藏国秩父郡(今日本埼玉县黑谷)发现了铜块献给朝廷,改元“和铜”,“神龟”(724-729年)则是因白龟出现以为吉祥而改元等等。

而其他的年号改变,往往名称是出自经传典籍,或者就是取一个吉祥美好的组词。比如著名的“贞观”,就是取自《易经·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前朝隋文帝年号“开皇”,则是来源于道教灵宝派所称的天地五劫之一,寓意新纪元;而像武则天所使用的“天授”、“如意”、“延载”等年号含义,更是不言自明。

日本同样遵循这个规律,“贞观”、“贞元”等年号甚至出现中日“撞车”的情况。尤其是从平安时代(794-1192年)中期以后,日本几乎所有的年号,都是出自中国古典。比如著名的“明治”,就是取自《易经·说卦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的年号在字数上其实没有一定之规,如武则天“万岁登封”、宋真宗“大中祥符”等,都逾越了两字的限制;但日本几乎全部年号都采用两个汉字,唯一的例外出现,只有729-770年连续的“天平”、“天平感宝”、“天平胜宝”、“天平宝字”、“天平神护”、“神护景云”这一组明显带有承袭关联的年号。

回答2:

日本年号是从公元645年的“大化”开始,明治天皇以后改年号为“一世一元”,也就是换一个天皇就得换一次年号。日本明仁天皇退位给皇太子德仁所以要改年号!

回答3:

没什么原因,老天皇在位太久了,把皇太子都拖老了,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于是提前退位,让皇太子也感受一下做天皇的味道。新天皇继位肯定要用新的年号呗。

回答4:

老天皇退位,新天皇登基。这和封建社会的中国相似。
唐玄宗即位初年建元"先天",这年即称先天元年,后改元"开元",又改元"天宝"。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成祖年号是永乐,明成祖就是称为永乐皇帝。
日本天皇即位时亦会建元,明治维新以前一直都是一旦遇到事情就瞬间改元,所以一个皇帝最少也有3个年号(即使才在位3年也一样)。到了江户时代明治天皇登基之后,就颁布了一世一元的法律。

回答5:

老天皇4月30日正式退位,新天皇继位要用新的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