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死后而秦法不废,自然是因为秦王拿处决他和一干旧贵族做博弈:我杀商鞅,国行秦法。
商鞅变法十余年,秦国强盛有目共睹,秦法有功已是共识。秦惠文君无论是储君时代还是即位之后对此都很清楚。如果一种制度很有效,对他和秦国都有利,自然不会放弃。但是个人恩怨上,商鞅严厉处罚他两个老师,其中一个还是他的大伯,外臣得罪了王室权贵,自然恩怨深结。
另一方面,商鞅作为新法代言人,与孝公一起力挽狂澜,救弱秦于水火,确实功高震主。主少国疑,权臣当政,形势自然很凶险。与其赌他是周公旦还是子之(这里不太恰当,子之乱燕在后),还不如除之而后快。所以有人离间说秦人只言商君之法而不言大王之法,惠文君坐不住了。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是也。
既然动了杀心,那就好办了。一国之君要除掉一个人,可以有一万种理由。变法多年,新老势力交替,暗潮涌动。这时的惠文君自然需要立威,需要杀猴给鸡看,让大家知道这究竟是谁的秦国,谁的秦法。如果在孝公末年商鞅急流勇退,如赵良说的那样,还可以像张仪一般安度晚年。
可是如果商鞅去职孝公身死,未来秦国如何走,贵族复辟时年轻的赢驷能否扛得住,是个未知数。或许是孝公有嘱托,或许是商鞅有觉悟,于是就带枪护国保证权力平稳过渡了。但当王位稳固时,他这把重剑就不合时宜,甚至会令人担心他倒持太阿欺凌少主了。所以商鞅拒绝赵良的那一刻,他的命运就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