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1.旧时计时的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宋 苏轼 《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闭闸。”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昼短夜长,差了三个时辰了。”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半个时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2.泛指时刻或时间。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没一箇时辰儿不挂念,没一箇夜儿不梦见。”《西游记》第四九回:“这等干,只是忒费事,担搁了时辰了。”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三章:“这就叫:不是不报,时辰不到。”
时辰 相等于现在的时间 配上的动物及原因
子 下午 11 时正至上午 1 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跃。
丑 上午 1 时正至上午 3 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 上午 3 时正至上午 5 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 上午 5 时正至上午 7 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 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
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 下午 5 时正至下午 7 时正
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 下午 7 时正至下午 9 时正
狗 狗开始守门口
亥 下午 9 时正至下午 11 时正
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十二时辰与二十四小时是准确对应的,分秒不差。
把一天(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或者分成二十四小时。这都是人为的。一昼夜,本是地球对着太阳自转一周,客观上没有划分多少时间。十二时辰、二十四小时,都是人们为了生活需要,人为地划分出来的。同样的一昼夜,都是从起点到终点,都是进行等分,怎么会有误差,更没有什么需要修正的。
比如,一个蛋糕,可以把它分成12块,也可以把它分成24块,或者也可以把它分成48块。12块、24块都等于原来一个蛋糕。会发生什么误差?人们不是把一个圆周分成360度吗?没有人会问:“怎么一个圆刚好是360度?”这是人当初规定这么分的。
把十二个时辰与二十四小时,进行对应,刚好一个时辰等于二小时。至于为什么23点整至凌晨1点整是子时?唐朝李淳风在制定《麟德历》时,于《新唐书·历表》中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时的中点,即零时(十二点),为一日之始。
(请详阅http://baike.baidu.com/view/314575.htm)
古代人们计算时辰对应现在的二十四小时,以及日常生活中说的中午或者三更半夜都在这里。这是最基本的计算一日时辰的方法。
本来就是对应的吧
子时开始到底是零点还是二十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