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口蹄疫的症状及防治?

2025-05-18 09:33:3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病初体温达40~41℃。精神沉郁,厌食或停食。闭口流涎。

(2)2天后,唇内、齿龈、舌面发生水疱,大小如黄豆、蚕豆或更大。水疱约经一昼夜就破溃,出现边缘整齐的红色浅表烂斑,或大片溃疡面。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表现热、肿痛,继而发生水疱、烂斑、跛行。

(3)水疱破溃后,体温正常。烂斑逐渐愈合,全身症状慢慢消失。

(4)如蹄部继发细菌感染,则局部化脓环死,病程延长,甚至蹄甲脱落。

(5)犊牛患此病,多数无水疱,犊牛表现出血性肠炎、心肌炎。犊牛多为急性经过,死亡率较高。

(6)奶牛患此病,除口腔、蹄部有成年牛的症状外,乳房上也有水疱和烂斑。奶牛产乳量下降,甚至中断,直到下次产犊才恢复。

回答2:

口蹄疫是牛、羊、猪等偶蹄动物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趾间及乳房上发生水泡和烂斑。

  一、发病原因本病是由口蹄疫病毒侵入动物机体内引起的。病毒可从其疱液、口涎、乳汁、粪尿、泪液等排出。痊愈的动物也能短时间的继续带毒和散毒。主要经过消化道传染,也可经黏膜、乳头及损伤的皮肤传染。有时人也能感染。本病传播迅速,流行猛烈,往往在同一时间内,牛、羊、猪等偶蹄动物一起发病,且发病数量多,难以控制。又多沿交通线向四周传播。

  二、病牛羊症状牛羊感染口蹄疫以后,一般要经过2~8天才能发病,最长达14天。在病毒进入血液阶段,病畜体温升高至40℃~41℃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继而在口腔黏膜及趾间、乳头的皮肤上,发生豌豆大甚至可达蚕豆大小的水泡,以后水泡相互汇合,形成大小水泡联片的破溃。患畜流出大量的口涎,开口时可以听到吸允音。患畜在患口腔破溃的同时,趾间、蹄冠皮肤呈现热痛和肿胀,经过1~2天则出现水泡,破溃后形成烂斑。四肢同时患病时,患畜呈现交替负重状,并经常抖动后肢,运步时呈跛行,严重的则长期伏卧,起立困难。如感染化脓或发生坏死时,蹄匣可能脱落,蹄骨出现坏死等症。

  三、积极防治

  1.预防注射。对历年发生口蹄疫的地区,每年应对所有的牛、羊做定期的预防注射。牛、羊注射口蹄疫弱毒疫苗14天以后就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4~6个月。如已发生口蹄疫时,应及时采取病料送检定性。迅速上报,并通知友邻单位组织联合防治措施。划定疫区、严格封锁,及早就地扑灭。

  2.隔离治疗。对病畜及疑似病畜,要隔离治疗。并由专人护理,指定地点饲养管理。对未发病的牛、羊要进行预防注射。口腔病变,可用清水、食盐水或0.1%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以1%~2%明矾溶液或碘甘油,也可涂撒中药冰硼散于口腔病变处。蹄部病变,可先用3%来苏儿清洗,后涂擦龙胆紫溶液、青霉素软膏等,用绷带包扎。被病畜污染的场所及用具,要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或10%的石灰水消毒,其病尸不可食用,皮毛应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消毒。病畜的粪便要经发酵后方可使用。病畜放牧过的场所要经过2个月后方可准许健康家畜进入。在最后一头病畜治愈或死亡后,经过14天再无新的病例出现时,经过彻底消毒后,方可解除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