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又称《麟经》(《麟史》)。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应该修订完整了吧。。。
《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修订完了
《春秋》的记载贯穿了鲁国十二个国君的历史,也被称为“春秋十二公”,到“西狩获麟”而止。关於孔子与《春秋》的关系,学术界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孔子述而不作,另一种是孔子作《春秋》。
第一种说法认为,《春秋》同《梼杌》、《乘》等他国史书一样,是鲁国史官记录的鲁国一国的历史。孔子只是将《春秋》作为教学的课本进行解说而已。在解说之中,加入孔门的思想。
第二种说法认为,孔子因为政治仕途上的不得意,退而求其次,著书论说,编纂了《春秋》,也就是後世所说的孔子脩《春秋》。孔子以春秋为阵地,成为了後世尊称的“素王”。这种说法认为,“西狩获麟”,孔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已经终结,於是大哭,结束了《春秋》的编纂。
就《春秋》的文本而言,就是“破烂战报”。其价值主要还是靠《左氏》、《公羊》、《谷梁》三部传体现。若以文本而言,孔子并不存在修订《春秋》的事迹。但是,以《左传》最为突出的三传,其中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儒家思想。所以可以说,所谓的孔子修订《春秋》,只是儒家思想对《春秋》的解读而已。因此修订完全的说法,因为儒家思想的解读在三传中已经解读完全了,所以可以说对。但是孔子本身并未修订之事,因此也可说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