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在三教合一的地位

2025-05-17 21:02:2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首先,三教合一并不是为了挑战儒学。
第一,唐初,推崇道教,因为道教讲究无欲无为,适合封建社会的愚民政策,使百姓安于现状。并一直佛教发展。
第二,佛教传入中土很早,但在唐太宗之后,佛教开始盛行,这和唐三藏多少有点关系。
第三,中国并不承认儒学是一个宗教。但是从某种意义上,儒学和宗教有一定相似之处。并在汉朝就确定了其统治地位。
第四,之所以会有三教合一的现象,是因为士大夫阶层对三个宗教都有着较多的接触,并且从中寻求单纯的儒教找不到的心灵归宿。统治阶层也大力鼓励三教发展,以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地位。就拿苏轼来说:苏轼在朝野之时,采用佛教积极向上的心态做事;罢官后,才有道教思想无欲无求;本身有兼有儒家理学思维,是名副其实的三教合一。
总之,三教合一,在统治阶层是为了加强正统思想;在士大夫阶层是为了在不同环境下寻求不同的理论作为入世或出世的根据,达到心理平衡;在市井阶层,信封宗教多是为自己或亲友平安幸福等着想,拜神以求心灵安慰。三教相互制衡,又相互补充。

回答2:

  “三教合一”大范围讲是儒学与佛教、道教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小而言之是它们合归儒学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是个大分裂、大动乱的时代,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有力挑战。究其原因一是佛教盛行。有些封建统治者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二是道教在民间的传播。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三是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但从整个社会看,儒学吸收道教、佛教精神后仍处于正统地位,例如:北魏孝文帝等极力倡导儒学。
  隋唐是国家分裂了近三百年以后重新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儒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同时加紧吸收佛道的某些思想。统治阶级重视文治的政策,隋朝比较重视佛教,唐初一度尊道抑佛,佛道之争时有反复,对儒、佛、道三教都予以扶持,儒、佛、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这样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动摇,于是隋朝儒学家们提出“三教合一”(三教合归儒),中唐的韩愈则大力复兴儒学。
  唐末、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纲常松弛,道德式微,显然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因此,宋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而形成。

回答3:

所谓三教 儒 佛 道。儒在汉武帝时期确定为治国之道,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之后的科举制度也是儒学的主宰,道教成于东汉时期,是我国本地的宗教,在民间地位很好。所谓鬼神玉皇大帝城隍庙之类的都是这些的反映。佛教在汉朝时期传入我国,影响也是很大的,道教和佛教都曾作为国教的宋朝的皇帝比较信道教,唐朝一些皇帝和清朝的皇帝比较信佛教,慈禧号称为老佛爷。总体来说,儒一直贯穿着封建社会的国家政策方针。道和佛大多在民间。纯属手打,希望采纳

回答4:

所谓三教归一、三教一家之类的说法,不论是出于那一家之口,无一不是从维护社会道德,有利政治统治为出发点和归宿,认为在这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即所谓“三教虽殊,同归于善”。这种“一”致被强调的结果,实际上是将儒家理念作为三教的取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