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字: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
“飞”是名, “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
“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关于号:
其实主要是号来由不一,试举五个:
1.根据曾经担任的官职:比如杜甫,号杜工部,其曾做过工部员外郎;
2.根据其住所:比如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其故居书斋名为饮冰室;
3.根据祖籍有关:比如韩愈,号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
4.根据个人的志趣,比如贺知章,号四明狂客;
5.根据谥号,比如岳飞,号岳武穆;
6.根据惊人之语自号,比如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晏几道
(约1040-约1112),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
晏小山,这样的称呼有着浓浓的少年味道,他仿佛是你记忆里住在你家隔壁的一个叫小山的男孩子;然而你再思量,又能从这名字中感到一种青年男子的风流俊雅,世说新语中不是有个玉山的形容么;不仅如此,甚至你还能发现一种中年之后萧然避世的隐逸情怀,会联想到“悠然见南山”的遥远情致。纳博科夫说,念“洛丽塔”三个字时,舌尖自上而下,依次发声;那么,当念动“晏小山”这三个字时,他的少年青年中年,他的一生,也在我心中依次流淌而过。
的确,小山词给了我们太多关于昨梦前尘,悲欢离合的记述,以至于他的时空总是在醉醉醒醒,朦朦胧胧中,梦幻的打成一片,今晚的月亮和数十年前的月亮模糊不分。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如幻如电”。这四个字,就是《金刚经》中那个著名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贺铸
(1052~1125) 。字方回,号庆湖遗老。
因他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终老.晚年对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辞职,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故称“遗老”,而庆湖,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南,又称长湖、镜湖。与晚年定居的苏杭地理上相近。
周邦彦
(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比如笃信道教的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而 邦彦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
居士何以为居士?清真何以为清真?只不过如此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