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Fe(OH)3+6HI=2FeI2+I2+6H2O (Fe3+氧化性强于I-,可以认为是氢氧化铁先和氢离子反应,生成的三价铁再氧化碘离子)
2 用稀盐酸(注意一定要稀太浓会影响实验现象),滴加到两溶液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的是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只需一步速率快,可立刻产生气泡,但是放热不如碳酸钠);先无现象,后有气泡放出的是碳酸钠溶液(反应需两步,先生成碳酸氢钠)。
3 有以下几个因素:1 本身溶液含有大量H+,先中和了OH-,自然不能生成一水合氨2 更为重要,若加入稀烧碱溶液,那只生成一水合氨,无氨气放出(浓度还不够大),加热才能使氨气放出,所以不能使试纸变色
4 这是化学上常说的“假升华”,即:氯化铵加热易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但当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相遇时遇冷,又会重新结合成氯化铵固体,因此,当你做实验时,会发现氯化铵固体从试管底部被“搬运”到了试管口,造成“升华”假象。应使用氢氧化钙与氯化铵共热的办法。
5 是的。
6 先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即有Fe3+,(Fe3+) +nSCN-=Fe((SCN)n)(3-n) (n取值为1~6,因为实际通常是多种配合物的混合),再加入高锰酸钾溶液(少量,否则剩余的硫氰化钾会被氧化),血红色加深(因为生成了更多的Fe3+)(MnO4)- +5Fe2+ +8H+=Mn2+ +5(Fe3+) +4H20;
7 、①2Fe3+ +Cu=Cu2+ +2Fe2+;
②2Fe3+ +2I- =2Fe2+ + I2 ;
③Fe3+ +3HCO3-=Fe(OH)3(沉淀)+3CO2(气体)。
1 、2Fe(OH)3+6HI=2FeI2+I2+6H2O
2、用稀盐酸(注意一定要稀太浓会影响实验现象),滴加到两溶液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的是碳酸氢钠溶液;先无现象,后有气泡放出的是碳酸钠溶液。
3、若是稀烧碱溶液,那只生成一水合氨,无氨气放出,所以不能使试纸变色。应有以下字样可判断:浓氢氧化钠溶液或加入烧碱后加热则可判断有无。
4、氯化铵加热易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但在稍冷却后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相遇又会重新结合成氯化铵固体,也就是说用加热氯化铵的方法根本得不到氨气,在原理上就错了,应使用氢氧化钙与氯化铵共热的办法。
5、是的。
6、先Fe3+: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即有Fe3+,Fe3+ +3SCN-=Fe(SCN)3;
Fe2+ :向混合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有Fe2+,MnO4- +5Fe2+ +8H+=Mn2+ +5Fe3+ +4H20;
7、①2Fe3+ +Cu=Cu2+ +2Fe2+;
②2Fe3+ +2I- =2Fe2+ + I2 ;
③Fe3+ +3HCO3-=Fe(OH)3(沉淀)+3CO2(气体)。
1 Fe(OH)3+3HI =FeI3+3H2o 2 碳酸氢钠更剧烈 3碳酸根和氨根离子会生成水和CO2 还有NH3 NH3会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反应 NH3+H2O=NH4(+)+OH(-) OH(-)碱性 4没有水碱石灰无法除HCI 5是
1.Fe(OH)3+3HI=FeI3+3H2O 2.碳酸钠中,氢离子先与碳酸根反应生成碳酸氢根,再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碳酸氢钠中,氢离子与碳酸氢根直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碳酸氢钠更剧烈 ,生成气泡速率更快 3.若溶液为碳酸铵,与烧碱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氨气,他们溶于湿润试纸后,一个酸性,一个碱性,所以红色石蕊试纸未变蓝,但确实有氨根,故不能证明溶液中不含氨根离子 4.没有水碱石灰不能除HCl 5.不是,不符氧化还原规律 6.不太好说 7.2Fe(3+)+Cu=2Fe(2+)+Cu(2+); 2Fe(3+)+2I(-)=2Fe(2+)+I2; Fe(3+)+3NaHCO3=3Fe(OH)3+3CO2+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