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的毛笔是怎样发展的?

2025-05-21 07:34:3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个乱世。在这个战火频仍、朝运短促的时代里,每一个王朝的君主以及觊觎王权的霸主们,都积极地谋求着管理好国家的人才和策略。

当时管理朝政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就是档案文书,所以各个王朝都十分重视文书的处理保存,这也为毛笔在当时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这一时期,皇帝对掌管天下政事的尚书省、中书省职权的不断划分,还表现在他们对史书的重视上。正是鉴于文书的重要性,皇帝才不断地分化尚书、中书的职权,使尚书省逐渐成为了一个办理机构,中书省内职权不断下移。这一时期所编辑的史书、起居注的数量之多,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魏晋时期,是我国书法史上各种书体交相发展的时期。汉末,经历60余年的三国鼎立之后,西晋始立,而作为社会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又出现了一次高峰。

我国书法艺术到魏晋时期,是一个空前的丰收季节,在当时,篆、隶、草、行、楷诸体齐备,各立门户。隶书已经走到东汉末年程式化的末路,楷书趋向成熟。

这时已经不再时行簪笔之风,笔杆逐渐变短。曹魏的学者韦诞很有文才,善辞章,并以制笔和墨闻名当时,他所制之笔,人称韦诞笔,还著有《笔经》一卷留世。

韦诞的制笔方法,同时也反映出三国魏晋时制笔的过程和特色。关于韦诞,民间还流传着一些轶闻。韦诞是曹魏时期京都地区人,太仆之子,曾官至侍中。韦诞师从张芝,兼学邯郸淳的书法。他能书各种书法,尤其精通题署匾额。

魏明帝时筑成一座凌云台,诏令韦诞题台名。韦诞在写的时候,有一点写得上下的位置不得当,魏明帝将韦诞用粗绳系身吊到台上悬放匾额的地方,就地点正。

韦诞感到很危险,恐惧异常。这件事过后,他便告诫子孙,再不要习练大字楷法。韦诞书写隶书、章草、飞白笔法精妙,也能书小篆。他的哥哥韦康也工习书法,他的儿子韦熊也擅长书法。当时人们说:“一名书法家的儿子,不会有第二种事业的。”可见,世人都赞美韦诞父子。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也熟知制笔方法,还著有《笔经》,他在书中认为,做笔须用秋兔毫,因为秋兔肥,毫长而锐,只有这样的毛,才能制成好笔。由此可见,当时毫毛的选采已经极为讲究,这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经验。

东晋时,安徽宣城出产一种紫毫笔,是以紫毫兔毛为原料精制而成,笔锋坚挺耐用,闻名于世。这种精工制作的毛笔,既是当时汉字笔画变形及绘画技法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对书画笔法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东晋末年还出现胎毛笔,据后来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在他所著《酉阳杂俎》中记载,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萧子云用的毛笔,笔芯经常用胎发。由此可见,古代胎毛笔问世不应晚于六朝时期。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尚书省、中书省记录档案,还是书法家表现的书法艺术,都使得笔的使用量增多,从而促进了制笔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