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就这么多
刘秀着意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通过各种办法加以控制。在他执政期间,大多数功臣以列侯奉朝请,让他们享受优厚的待遇,而不参与政治。对于朝中诸臣,督责尤严。《后汉书·申屠刚传》说:“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乃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史称“自是大臣难居相任”。刘秀之所以这样刻薄大臣,不设丞相,削弱三公权力,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皇帝的专制权力。对宗室诸王,也严加控制,禁止王子、诸王交通宾客,结党营私。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他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明帝时,更是屡兴大狱,株连极广。楚王刘英信奉黄老浮屠,与方士往来,被人告发为谋逆,连累收捕者达数千人。
其次,为加强中央集权,刘秀一方面削弱三公权力,另一方面则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尚书台原是管理公文发放的机构,所任官吏,年资较浅。尚书令、尚书仅为千石、六百石的中下级官吏,尚书郎则多由令史久任者补之,为一般士大夫所轻视。至西汉武帝时,尚书已被重用,尚书令逐渐掌握了实权。刘秀为了使权力进一步集中到自己手中,又扩大了尚书台的组织,加强尚书台的职权。一切政务不再经三公管理。尚书台成为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
东汉初年对政府机构与职能进行调整的核心是维系专制主义的皇权,通过加强尚书台的权利和强化监察机构,完成了中央政府的重建和调整工作;通过固定州刺史治所和废除郡国都尉,完成了地方政府的建制。
经过军事上的统一,对政府机构与职能的调整,对功臣的妥善安置,以及在以柔道治国的思想下,倡导儒学、释放囚奴、减轻刑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等措施,东汉王朝取得了政治上的稳固,为王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东汉初期刘秀加强皇权巩固和发展了西汉以来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使东汉后期100多年即位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导致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政局长期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