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什么意思啊?

2025-04-10 12:26:1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意思是文学创作是关乎年代久远的事情,但其创作中的成败甘苦,惟有自己心里晓得。

出自《偶题》,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诗的前半部分概述唐以前诗歌创作发展的一般情况,作者对前代作家的景仰和个人致力创作的抱负;后半部分抒写对世道多乱和个人漂泊的感慨,并说明诗歌是由情而生、缘情而发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感受的反映。 

全诗(节选)如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

译文如下:

文学创作是关乎年代久远的事情,但其创作中的成败甘苦,惟有自己心里晓得。历代作家都各自有其独特的成就、地位,他们的名誉声望怎么会轻易地流传于后世。

可惜的是以屈原为代表骚体诗的作者均已作古,汉代的诗歌文学创作,尤其汉代五言诗取而代之,日为兴盛。汉末魏初,建安、黄初一代诗人勇于创新,以矫健的姿态跃入诗坛。可叹的是到南北朝时,诗歌便流于形式上的绮丽。

扩展资料:

开篇之首,便吟出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饱含哲理的名句。当然,这个“寸心知”,既是指己之所知,亦是指知己之所知。

接着,在佐证这“不朽”的“千古事”的同时,谈到了由古及今的诗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历代的诗人可以排出一个次第来,骚体乃至再早的诗经已被两汉以降的五言、七言诗体所替代,前辈诗人驰骋才思、腾跃文坛,余风所及,给后世以强烈的影响。

后世的贤才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从而有所创新,以至于不同时代的创作皆能形成独特的清新的规范。再想到自己的创作,原是出自儒家的体系,从童年时便开始竭尽情思致力于创作。

忘不了像“騄”“骥”等良马般驱驰的西晋诗人潘岳、陆机等人的影响,更得感谢如马中“骐”“䮼”带着千里驹驰骋于诗坛的邺下三曹父子所给予的激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偶题》

回答2: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意思是诗文是关系流传到千秋万载的事情,作者对其中的得失心里最清楚。指创作诗文的重要和艰苦。

出自:唐.杜甫《偶题》

原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释义:诗文是关系流传到千秋万载的事情,作者对其中的得失心里最清楚。作者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怎么可能浪费虚名?自然都是有实力的。

上句“千古事”是指留传久远,关系重大,如同曹丕说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句“寸心知”是说对于文章,作者本人的理解感知最为明白。诗篇表达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带有总结性质。

扩展资料: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来自杜甫的《偶题》,意思是:文章是传之千古的事业,而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这句话体现的哲理分为两段:

文章是传之千古的事业,这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意义,以及众多理论对今后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一点应该是比较明确的;既然是理论,也当然涉及意识对存在的能动作用。

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这句话强调了联系的条件性,即是非得失只有作者自己明白,即这样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同时说明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或者可以说明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

回答3: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意思是文章是传之千古的事业,而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这句话出自唐·杜甫《偶题》。

原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后贤兼举列(“列”  或作 “制”、“利”、“例”),历代各清规。

释义:诗文是关系流传到千秋万载的事情,作者对其中的得失心里最清楚。作者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怎么可能浪费虚名?自然都是有实力的。

上句“千古事”是指留传久远,关系重大,如同曹丕说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句“寸心知”是说对于文章,作者本人的理解感知最为明白。诗篇表达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带有总结性质。

扩展资料: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所达文章历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诗、词、歌、赋,书、表、策、论,可谓丰“兴、观、群、怨”,各种内容都可以在文章中体现,文章载道、抒情、论理、写意。

能写文章自然是了不起的功夫,几千年的时光里,能写好文章、写出好文章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文章是传之千古的事业,这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意义,以及众多理论对今后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一点应该是比较明确的;既然是理论,也当然涉及意识对存在的能动作用。

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这句话强调了联系的条件性,即是非得失只有作者自己明白,即这样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同时说明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或者可以说明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

回答4: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对于文章的重视自然是因为文章的重要,文章怎么重要呢?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章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这种程度来认识,还真是少见。

文章的重要性不必去争究了,说它是“经国大业,不朽盛事”自然是强调它重要,但凡强调就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文章所起的作用恐怕未必有他说的那么重要,但是他所说的也不无道理。孔子说“一言兴邦”,我看他们的观点还是有传承关系的。秦以李斯《谏逐客书》之故,善待外来人才,国兴而完成统一大业。也可见孔子、曹丕所言不虚。

文章历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诗、词、歌、赋,书、表、策、论,可谓丰富。“兴、观、群、怨”,各种内容都可以在文章中体现,文章载道、抒情、论理、写意。能写文章自然是了不起的功夫,几千年的时光里,能写好文章、写出好文章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老庄孔孟、唐宋八家,……。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文章也是如此。必要给人启发和思考,让人有正确的认识、理解,形成明确的方法目标,有妙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文章要有观点,要讲道理,要有情感,析理是为了明道,让读者接受观点;情感是为了吸引读者,让读者能感受到美的享受。“奇文共欣赏,异意相与析”也。

写文章似乎没有什么诀窍和秘密,鲁迅说“文章怎么写,我说不出来。”文无定法,所以才会“得失寸心知”。文章也有形成定制的时候,如“四六体”、“八股文”,“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具备了形式的美和完整。不过,对于内容,却都是无关痛痒的套话、虚话、空话、假话,甚至谎话,言不由衷,且事不关民生国计。

文章的作用和意义不是用来装饰什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文章的使命和责任是重大的,不是玩物,不是游戏。“文以载道”,文章对人的解放思想、开阔思路要起到重要作用。要是开启民智的钥匙。总之,文章对人要有好处,要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让读者“开卷有益”。

关于文章的阅读评论及写作,陆机作《文赋》、刘勰著《文心雕龙》。虽然他们那时侯的标准在今天来说有些“不合时宜”了。但是还是很有积极作用的。值得借鉴和参考。

如今报刊网络的普及,文章也多的很。因为工作需要,也是因为嗜好,时常阅读。但是好文章却不多见。而今媒体文章惶惶众矣,这其间多的是“官样文章”、“应景文章”、“怀利文章”,……。写些无关紧要话,说点无妨大局事。文章没有分量,也不深刻,更不具有前瞻性。而且文章变的越来越“八股”,越来越没有新意,索然寡味。

这是一个需要好文章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缺乏好文章的时代!创造,从哪里开始?青年人,用激情和理智编织美好的未来大文章吧!浓墨重彩写出人生社会的妙文佳构!用才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上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