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战寡”,僧格林沁的铁骑为何败于英法联军?

2025-05-19 06:25:3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失败原因有:

(1)清朝上层没有同仇敌忾的决心;

(2)军队没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比如:坚壁清野,隐蔽伏击、近战肉搏战术,夜袭、奇袭、侧袭;不计一城一地得失,(例如:抗日战争事情如果八路军神头岭伏击战一举歼灭日本军队1500多人了,其核心战术就是秘密提前埋伏在敌人必经之地,最近的八路军战士提前埋伏在距离道路几米的距离部位,敌人的尖兵站在路边撒尿都浇到了道路沟槽下部覆盖伪装的埋伏人员了!对敌人打击的出其不意的打击及肉搏是胜利的前提。武器的劣势如果是伏击战肉搏就最大的缩小了互相的差距。)    

诱敌深入,避强击虚; 积小胜、歼敌有生力量;  发动民团袭扰战术等等;敌人是拖不起

的了。

(3) 僧格林沁的铁骑采用正面突击方式,不分析对手的武器装备战场运用战略战术(敌人装备了后填快步枪当及线膛炮);

(4)没有高度新思想觉悟的军队,没有与时俱进的战略战术、没有高度的纪律性部队;

   毛泽东为什么能够以弱胜强呢?

回答2:

可以从很多方面分析,指出僧格林沁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说到底,这实际上是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次较量,结果封建主义不可避免的失败了。

1860年9月21日清晨,一场残酷的战斗在北京郊外八里桥上演,对阵双方是清朝军队和英法联军。

清军主力是两万五千多名蒙古骑兵,其统帅是一年前指挥清军成功击退英法联军的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而英法联军总兵力一万八千人,实际投入作战的是大约六千人的法国军队,统帅是六十四岁的老将孟托邦。

一年前大沽保卫战的胜利让僧格林沁对这场大决战充满了期望,而在坦荡如砥的华北大平原上遭遇曾经横扫欧亚的蒙古骑兵,孟托邦的心里也着实没底。然而,出乎双方指挥官的意料,战场上并没有出现“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肉搏战,而是英法联军主宰下的彻头彻尾的大屠杀。

“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法军军官吉拉尔亲眼目睹了这支蒙古骑兵的覆灭,“这些勇敢的,然而还不够灵活的战士,与其把战场易手,让给敌人,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

此役,僧格林沁统帅的数万蒙古铁骑仅有7人生还,而英法联军总共死亡12人,其中还包括自己人的误伤,以至于法国议员们讥笑这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

虽然军事学家们津津乐道于僧格林沁在这场战役中的指挥失误,但是,超过1000:1的死亡比率,无论如何也不是僧格林沁个人的失败。从威震世界到溃不成军,八里桥之战与其说是蒙古骑兵凄婉的绝唱,倒不如说是游牧文明遭遇工业文明的悲怆开端。

八里桥之战是近代军队与封建军队的一次经典战役。英法联军当时已经经历过拿破仑战争的考验,兵员是义务兵役制加职业军官团。装备的是配备刺刀的前膛燧发枪和滑膛炮。使用的是空心方阵和三排阵列的战术。而八旗军是以冷兵器装备为主的步骑混合军队。与英法联军有一代的代差。十九世纪欧洲的近代军队在面对世界各地的封建军队作战时时,鲜有不是压倒性的胜利的。

回答3:

1860年8月21日,天津大沽失陷后,僧格林沁统率蒙古马队七千、步兵万余名,从天津撤防退至通州、八里桥一带,准备与英、法联军进行野。8月24日,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城。8月31日,咸丰帝急派大学士桂良为钦差大臣到达天津,会同直隶总督恒福向英、法侵略者谈判乞和。9月7日,当谈判破裂后,联军决计进犯北京。 僧格林沁在通州一带的军事部署是,由他统率马、步兵17000人,驻扎在张家湾至八里桥一线,扼守通州至京师广渠门的大道。又命副都统伊勒东阿督带蒙古马队4000人防守八里桥;另有1000名察哈尔蒙古马队由总管那马善统带,防守马驹桥东南之采育,以防敌军从马头西进,绕道进犯京师;直隶提督成保率绿营兵4000人防守通州。副都统胜保率京营5000人驻守齐化门以东至定福庄一带,作为声援僧格林沁和护卫京师的后备部队。僧格林沁统率清军共计达30000人,其中蒙古马队共近10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