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告”是请求,“老还乡”是年老回到家乡,“告老还乡”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种制度。
古代官员是有严格的“退休”规定的,古人称为“致仕”。古礼有“大夫七十而致事”的说法,所以大多数朝代的退休年限就是七十岁,退休年龄比今年要晚得多。比如宋朝就严格规定中低级官员必须在七十岁时主动请求退休,如果不主动“致仕”,会遭到弹劾,被强令退休,所以有人说“古人没有退休的说法”的说法是不靠谱的哈。
当然,任何时候官员在任和退休的待遇差别是很大的,但也不是说退休后朝廷就不管你了,官员致仕以后还是有俸禄的,也就是有退休金的,只是工资会折半发放,一般是只给“半俸”,也就是只有退休前的一半。但是古人退休时如果是主动提出退休的话,一般都会有一个特别的优待,就是“转一官致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升一级退休”,什么意思呢?
就是退休的时候,不是按照你本来的官阶级别退休,皇帝一般会在你主动提出退休申请后,给你升官一级,然后再批准你退休,这样官员在退休时就会比自己本来的级别高一级,退休后既使只拿一半的工资,也还是想得通的了。
另外,官员退休以后,除了可以领退休金以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收入,比如过年过年,地方官会来慰问退休官员,重大节日朝廷也会派人来送礼,比如宋代寒食节是比较重要的节日,这一天朝廷会派人来送礼,一般可以得到两头羊、一石米、一石麦、二瓶酒,折算成钱,还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最后如果是正常的退休,也就是主动申请致仕的官员,在退休时还会得到“荫补恩泽”,什么意思呢?就是退休时可以向朝廷推荐一个亲戚当官,当然这个亲戚必须是“有服亲”,包括从你的高祖到你的玄孙这个体系的所有亲戚,但是其它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是不行的。荫补是退休时获得一个很大的好处,相当于变相的增加了家庭收入,有了这个,在你退休之后,你的家族会有一个人接替你进入官场,获得官员身份,有工资可领,当然靠荫补当官的,官都比较小,只能混口饭吃,想要干一翻事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如宋代的规定是,员外郎以上级别的官员(相当于副厅级以上干部)退休时,可以荫补子孙一人为秘书省校书郎(从九品)这样的闲官。
首先一点,要辞官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也是要办些手续的,而在古代人们辞官的原因,除了家室以外,基本就是觉得厌倦或官职不适合觉得没有得到重用。但是做官起码还是有薪水的,虽然不多,但总好过辞官后连这个收入也没有了吧。然而事实还真不是这样,在古代做一个官的拥有的东西其实是很多的,特别是稍有地位的地方小官,虽然看着官不大,但实际管到的人却不少,这样一来就少不了收到不少东西,特别是一些经商的人,为了求做生意上的方便,更是少不了送上厚礼的。
那个时候可没有现在的检察那么严格,又是大家都默认的风气。而手里这些礼金,几乎是薪水的好几十倍,这些钱在当时的人都会用来购置些田地给自己,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自己辞官后耕种,还能租出去做个地主。而有些头脑灵活的,甚至还会买下不少好店铺,单靠这些收入都比朝廷发的那点薪水多很多了。所以这也是古代人们辞官都不怕的原因,自然就不在乎那点小薪水。
这还是对于一些小官来说的,如果是大官,在古代里面即使他没了官职,也依然还是有很多收入的,特别是被封几千几万户侯,虽然听起来没有直接赏钱多,但这个才是最赚的,因为这个就是说被封给你的居民是要纳税给你的,这样一加起来就很多了,而且还是年年都有的庞大收入,只靠这些基本都衣食无忧后代不愁了。
特别是一些比较出名的人物,即使是辞官了,但他的影响力也还在那里,很看重名声的古代,自然就不缺人去求办事或者拉拢了,这些自然也是少不了送礼的,所以在古代并不是因为做官薪水多大家才想去做,而是因为能带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