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宝宝生下后打了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可以喂奶吗?

2025-05-23 10:20:0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有明确的规定,“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喂奶”。

不要以“大三阳”、“小三阳”作为是否能母乳喂养的标准。乙肝携带者并不等于乙型肝炎患者,只有当血液乙肝病毒DNA载量超过2×10的6次方,说明乙肝病毒在母体内大量复制,才考虑不能母乳喂养。对于乙肝病毒携带的孕妈咪,分娩前应做乙肝病毒DNA检测,只要病毒复制量不超标,生后12小时内须接种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还是应尽早开始母乳喂养。

是否能母乳喂养,

综合考虑这3项指标

指标1:新生儿有没有进行乙肝主、被动免疫。目前,我国乙肝主、被动联合免疫的预防效果比较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为87.8%。

指标2:母亲初乳的HBV-DNA(乙肝病毒基因)载量。如果初乳HBV-DNA阳性的产妇,喂初乳的传播风险可能较高。如果是阴性,可以选择母乳喂养。

指标3:新生儿的乙肝表面抗体(HBsAb)。抽新生儿的血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如果宝贝的HBsAb为阳性,乙肝妈咪进行母乳喂养相对比较安全。

小提醒

对于HBV DNA>2×10的6次方拷贝/ml的产妇,母乳喂养有争论,多数意见认为有增加产后水平传播风险。若要母乳喂养,宝贝需密切监测抗-HBs滴度,抗-HBs最好在100mIU/ml以上。妈咪有明显肝炎活动的,最好不要母乳喂养。

乙肝妈妈哺乳期宝贝如何预防感染?

1.加强对宝贝的护理,避免损伤口腔、咽、气管、食管、胃黏膜等,防止HBV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循环而引起感染。

2.要擦洗宝贝的口腔。宝贝口腔黏膜娇嫩,不宜擦洗,以免人为损伤增加感染机会。

3.宝贝要经常修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黏膜;哺乳时防止出牙期婴儿咬伤乳头。

4.平时密切注意宝贝口腔及消化道情况,如果发现宝贝患有鹅口疮、口腔溃疡、口腔疱疹或出现腹泻等胃肠道不适,应暂停哺乳,治愈后再继续哺乳。

5.喂养宝贝的餐具应单独使用,用前煮沸消毒,不可与妈咪的餐具混用,生活用品也避免混用。

6.避免对宝贝口对口直接喂食、亲吻及母血、体液对宝贝的污染,不要养成宝贝吸吮手指的习惯。

乙肝妈咪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哺乳时让宝贝含住乳晕,这样才不容易造成乳头破裂,哺乳时间每次不宜过长。日常生活中避免机械性损伤,母乳喂养完毕后,可以留一滴乳汁在乳头上,并均匀涂开,有效防止乳头皲裂。发现有乳头皲裂的情况时,须暂停哺乳,待好转后再继续。

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有血液传播、密切接触(创伤口、体液交换等)。所以出现以下3种情况的时候,乙肝妈咪就不能再哺乳了!

1.正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孕妈咪,多数不建议母乳喂养。

2.宝贝口腔、肠道黏膜有破损,有可能通过乳汁感染。

3.妈咪乳头有破损出血,比如乳头皲裂,等伤口愈合以后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