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阴阳五行学说——宇宙形成思想】
阴阳五行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但又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观的主要内容。阴阳五行本为两个概念,即“阴阳”与“五行”,这两个概念产生的时代久远,至齐国时,有邹衍将阴阳五行结合起来,形成阴阳五行学说。
对阴阳五行如何解释?《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阳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这就是宇宙形成的原因。至于邹衍,则对阴阳更作出与众不同的解释。量子力学的奠基人玻尔认为,他创建的量子力学学说是受到中国阴阳互补学说的启示。杨振宁在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时曾说,他取得较理想的科研成果,是与读《易经》有关,他说:“《易经》中既有阴阳相对的道理,却同时也有阴阳消长或阴盛阳衰,阳盛阴衰,剥久必变,否极泰来的道理”(转引自徐道一著《周易科学观》)。而中国独特的医学——中医理论也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之上。